教育需要有温度让彝族孩子快乐地上幼儿园
作者 华西都市报 2015-09-11
原出处:华西都市报
  2015年秋季开学,乐山市150个彝区“一村一幼”建设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预计“一村一幼”幼儿将超过4000人,彝区学龄在园幼儿将超过12000人,彝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将达90%以上,提前五年实现和超过《规划纲要》2020年85%的目标,将有力推进彝区学前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为巩固提高彝区“普九”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村一幼”是破解乐山市彝区教育的“瓶颈”,补齐彝区教育发展“短板”的重要举措。彝区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乐山教育的科学发展。这份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乐山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政策支持,离不开乐山市教育局的扎实工作,更不离开乐山教育人的无私奉献。相信几年之后,乐山彝区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会突飞猛进。
 
  2010年,乐山市教育局局长刘建丹进行“寻找民族地区教育发展规律,寻找教育短板”的专题调研。在此之前,民族地区的义务教育水平不高的问题一直是乐山教育的短板。很多毕业生测试成绩达不到及格线,甚至一些村小,乡镇小学的学生,享受了加分政策之后,分数依然不高。
 
  有一次,刘建丹到金口河区一所村小调研,他走进三年级的教室,一对彝族双胞胎小女孩坐在教室第一排,她们的语文课本崭新,没有丝毫勾画的痕迹,而当时已是一学期的后半期了。这件事情让刘建丹很震惊,他给双胞胎说话,她们几乎听不懂。老师说,很多孩子听不懂汉话,课余时间高年级的学生会来当“翻译”,把老师讲的内容翻译成彝族语言。“读望天书”在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尤其是纯彝居地区格外严重。
 
  其实,在此之前,乐山市教育局也曾经出台过一系列举措,汉语水平高一点的学生与水平低一点的学生结对子,小学一年级的上期不进行教学任务,把时间全部拿出来辅导学生的汉语,尽管在局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效果并不理想。一学期的语言学习并不能让学生完全掌握汉语,而被压缩的教学任务需要用后面的时间追回来,对很多学生来说学得很累。
 
  “语言关一定要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刘建丹提出,这次调研让大家认识到,义务教育的水平之所以不高,语言关是最突出的问题。
 
  时任市委组织部的领导曾经在阿坝州工作,他说理县的少数民族学生也同样面临语言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理县便推行了“一村一幼”政策,适龄儿童可以享受学前教育,经过三年的语言练习,学生们进入小学后完全不存在语言障碍。
 
  这个案例给乐山市教育局很大的启发,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并且支持在乐山实行“一村一幼”政策。到2013年底,乐山市彝区有学前教育机构68个,在园适龄幼儿7504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2.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23.5个百分点。在286个行政村中只有2个村级幼儿园(班),学前教育滞后成了全市彝区教育发展的“瓶颈”。
 
  2014年初,乐山市委、市政府将“一村一幼”建设写入《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的通知》,明确了用2年的时间完成150个“一村一幼”建设任务,力争实现彝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80%以上,助推彝区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乐山市财政给每个幼儿园划拨了5万元的开办费,把闲置的村小教室或村委会办公室拿出来,改造成幼儿班。
 
  2014年,刘建丹到金口河一个偏远的幼儿园调研,穿得干净整洁的小朋友在老师的带领下唱歌,做游戏,他们的精神面貌非常好。其实,乐山市在推行“一村一幼”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有些地方同志会认为,义务教育的投入已经让财政,人事非常吃力了,如果还要保证非义务教育,力不从心。但是乐山市委市政府认为,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推行下去。
 
  刘建丹说:“做教育工作不仅仅要有责任心,更重要的是有爱心,有良心。过几年之后,彝族地区孩子享受了学前教育的优势就可以呈现了!”
发布: 措扎慕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