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家夫妇一生一村一件事,悉心培育云南彝族艺术人才
作者 ​北京日报 2020-09-09
原出处:​北京日报

图片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萍、关於夫妇把芭蕾带入乡野,砍毛竹做把杆,在旷野中训练舞蹈。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感动瞬间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1月10日,来自云南省深山里那夺村的12个孩子,在北京一对夫妇的资助下,花了2天3夜,跨越2827.1公里来到北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时候,一个彝族孩子说:“我们家世世代代没有来过天安门,今天我来了,我想看看毛主席,想给他老人家跳一支我们民族的舞蹈。”天气很冷,孩子们脱下棉袄,露出里面的民族服装,在广场上跳起了刚学会的弦子舞。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清晨,薄雾笼罩松林,云南红土高原上的那夺村在鸡鸣中苏醒。彝族姑娘蒂姆、扎漂、郦佤、柯镁、可依已赶着水牛走上红土梯田,她们要快些把家里的农活做完,才可以腾出时间来练功。村里的空场上,关於、张萍夫妇已将从山上砍回的碗口粗的竹子搭成把杆。一双小手接着一双小手扶过来,脚尖立起,四肢伸展……身后的梯田、远山皆成为舞台背景。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拉米诺制定一个彩云计划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幕天席地的舞蹈课堂让孩子们感到兴奋和新鲜,可也感到疑惑。“跳舞能干什么呢?”一群拉米诺(彝语,女孩)围着问。“跳好了,就有机会去北京。”阿美(彝语,妈妈)答。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教孩子们跳舞的阿美,是北京舞蹈家协会会员张萍,她和丈夫、北京舞蹈学院芭蕾舞系支部书记关於已经扎根那夺村扶贫四年。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萍的家乡是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在距离县城35公里之外的环形山坳内,还有个很多砚山人也不知道的贫困村“那夺”。小村只有72户人家。张萍2016年夏偶然通过微信朋友圈看到村里孩子的照片时,心被紧紧揪住。因为曾在河北雄安义务教留守儿童学跳芭蕾多年,夫妇俩本能地感觉到,村里的孩子,尤其是女孩子可能需要他们。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年暑假,张萍夫妇就来到了那夺村。彼时这里没有路灯,也没有手机信号,当北京来的贵客挨家挨户拜访,给鳏寡孤独送去慰问金,给村里的孩子带去许多小礼物时,村长为表感激,竟杀了自家的狗做菜。那一次探访,夫妇俩发现,虽然那夺是古老的彝族仆支系村寨,孩子们却连传统的彝族弦子舞都不会跳,民族文化传承濒临断裂。由于贫困,孩子们小小年纪就要承担繁重家务,外出打工的中青年中,有些人走出去就再也没回来。对未来,孩子们茫然无措。“我们就想,余生,不如就守着这一村,做这一件事:用舞蹈为孩子们的未来谋一条生路,让他们过上有尊严的生活。”关於说,他们把心里的这个计划叫做“彩云计划”。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彩云计划当年就付诸行动。每个寒暑假,张萍、关於夫妇都要前往那夺村教孩子们跳舞,平时则请文山州歌舞团的编导和砚山县者腊中学的音乐老师免费来教课。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年送68个孩子去昆明上学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7年夏,夫妇俩得知昆明市艺术学校的舞蹈班尚未招满,赶紧抓住机会为村里的孩子做考前培训。考试是个难关,可说动家长让孩子去上学更是难上加难。“去昆明上学,那得多少钱啊?”“你们出钱?哪儿有这么好的事儿?”“不会是拐卖孩子吧?”虽然夫妇俩早在2017年1月就曾自费带村里12个孩子到北京参加文化交流培训,赢得了大部分村民的信任,但自掏钱包送孩子出山上学,还是让村民感到难以置信。在法律人士的帮助下,夫妇俩和每个学生家长都签订了一份《入学协议书》,写明夫妻俩要承担的责任:负责孩子的伙食费、往返交通费以及在校安全等,将沉甸甸的希望和责任扛在肩上。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夺村孩子的到来,也让昆明市艺术学校看到了贫困山区孩子的艺术潜能。2018年学校特设“彩云班”,给了50个名额,委托张萍夫妇在贫困山区寻找生源。一次深入山区小村的招生考试中,来报名的小男孩扎瓦既不唱歌也不跳舞,只是静静站着。“要不你朗诵一首诗吧。”张萍退而求其次,可孩子还是没动。就在张萍要放弃的时候,小男孩嗫嚅:“我家里已经没人了,我必须跟你们走。”张萍愣住了,觉得自己的心被狠狠捶了一下。孩子是孤儿,他将这次上学的机会当作一条生路、一次命运的转折。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到2019年秋,三年时间,张萍夫妇已经以那夺村为圆心在周边11个村选送68名彝、壮、傣族学生进入云南艺术学院附属艺术学校、昆明市艺术学校学习舞蹈艺术(中专学历)。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虽然学费全免,可夫妇俩要负责这些孩子的生活费,一年就得几十万元。夫妇俩开始靠“化缘”凑钱,后来发动更多热心人以劳动换钱。那是2019年初夏,一位热心人把自种的李子捐出来。80多个热心人为了把这批李子换成钱,上山采摘、擦洗果子、处理订单、装箱发快递,最终卖掉600箱、2250公斤李子,收获24802元,解决了当年孩子们上学的路费和被褥等生活用品费用。“众人拾柴火焰高,彩云计划至今已团结全国各地300多人做出义举。”关於说。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村成为第73户做艺术乡建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连续几年送孩子们上学过程中,夫妇俩也发现了不少后续问题。一个孩子觉得跳舞太苦,坚持不住,退学了;另一个沉迷手机游戏,常常旷课,被学校开除了;还有个孩子成绩总是倒数第一,哭着跟张萍夫妇说,觉得自己浪费了彩云计划的钱,不想再念书了。关於感到,帮留守儿童找到出路仅是送他们上学还不够,得从根本上让乡村变得有魅力,让村民素质提高,让外出打工的父母回到村里来,不要缺席孩子的成长。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19年6月,张萍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毅然回到家乡全身心陪伴和引导拉米诺们的成长。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固定的文化传习场所,夫妇俩拿出多年积蓄在村里建造了彩云计划公益志愿中心。2019年8月8日,当公益志愿中心的牌匾悬挂起来的时候,村里人说:“咱那夺,有了第73户。”公益志愿中心里,每天都有欢声笑语,孩子们在这里跟着老艺人和艺术家们学习古法织布、刺绣、民歌、巴乌吹奏,张萍带着支教团队认真观察和分析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设计专业发展方向。关於则结合自己的研究、资源和经验,为那夺设计了彝族文化深度游的场景:闻桂花香,饮松毛茶,着一身民族服饰,在古桑葚树下看传习千年的彝族舞蹈。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年7月,第一批就读艺校的“大彩云”即将毕业了,这是压在张萍夫妇肩上的又一个重担。为了孩子们的就业,也为了扶贫能有长久稳定的资金来源,关於的父母把养老金贡献了出来,张萍父母把自家老房子也贡献了出来,改造成彩艺文化艺术培训学校,面向县城孩子提供有偿艺术培训。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很多人认为张萍夫妇做的是一种非可持续性扶贫,因为越扶越多,越扶给自己肩上加的担子越重,看不到责任的尽头。但夫妇俩觉得值得,因为他们看到了村里的变化。在他们的带领下,村里的孩子多次亮相各省级卫视,讲述村里的故事,这让那夺村逐渐引起从乡到自治州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如今,全村已安装了太阳能路灯70多根,村里有了手机信号。去年,许久没有热闹过的小村还迎来了一场婚礼。那夺的姑娘不必外嫁了,那夺成了周边小伙儿都愿意入赘的好地方。“只要我们坚持,十年、二十年后,彩云孩子们将像蒲公英一样把爱心洒满这片热土。”张萍说。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北京日报记者 李洋)Q9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