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日,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与艾滋病高级研讨会”在北京中协宾馆多功能厅举行。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全球基金、救世军、?施?、美慈MercyCorps、欧盟等十余家国际机构的代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政府部门的官员,还有二十多家国内非政府组织负责人、十余所大学的专家学者、十余家媒体的记者以及中央民族大学参加课题调研的师生共百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的常务副主任侯远高老师和王建民教授主持。
这次会议围绕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高危行为与艾滋病的易感性因素、少数民族地区因毒品和艾滋病致孤儿童的生存状况及其救助模式两个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旨在呼吁全社会关注并敦促政府和国际组织采取行动,保护受毒品、艾滋病影响的少数民族少年儿童。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陈理教授在致辞中欢迎各个机构的代表来参加会议;对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学校开展这项重要的课题研究表示感谢;并表示愿意进一步支持我校师生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合作,深入开展民族地区的艾滋病研究和志愿者行动。
在上午的议程中,王晓莉博士首先介绍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艾滋病流行情况,提出了“少数民族已经成为受艾滋病伤害最严重群体”的基本结论。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的杨平珏同学报告了她们在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6个乡镇对致孤儿童进行普查统计的情况。她说:布拖片区有32523人,孤儿数为1538人,占总人口的4.73%;有8723户人家,抚养孤儿户为895户,占总户数的10.26%。这些孤儿中有439人失学,229人辍学,失辍学率高达60%以上。他们的父母大部分死于与吸毒相关的各种疾病。
会上,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不仅用调查数据反映问题,还放映了由侯远高老师编导,傅鸣老师和王博同学拍摄制作的影片“大凉山里的孤儿”。一幅幅触目惊心、催人泪下的画面震撼了在场的每个人。来自欧洲新闻图片社的摄影记者雷宇Michael Reynolds先生展示了他多次深入云南和四川的少数民族地区所拍摄的珍贵图片。看着镜头中这些无助的孤儿,雷宇心痛地说:“这些孩子是没有未来的。”
紧接着,来自凉山彝族妇女儿童发展研究中心的罗艳小姐系统介绍了她们这个机构在凉山开展儿童救助的情况。这个非营利性组织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彝族教师发起并由该校毕业生管理的机构。这个机构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募集社会资金40余万,先后建立起两个乡村工作站、一个手工生产合作社、一个乡村少年儿童原创艺术团、一个爱心班和一个艾滋病宣传教育活动室。目前已有97名孤儿、200多户抚养孤儿的家庭接受了学习、生活、生产、医疗等方式的救助。她说“只要社会关注他们,给予他们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们就有希望。”
下午的议程主要是汇报课题调研的成果。2005年7月―12月,在中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艾滋病预防与关怀合作项目的支持下,中央民族大学西部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西部五省区各民族校外青少年高危行为与艾滋病易感性研究”课题,完成了对云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和四川5个省区共20个点的实地调查。有十余所大学和研究机构的30多名专家学者及50多名研究生参加了这项课题调研。
会上来自广西民族学院的罗树杰教授、贵州民族学院的石开忠教授以及我校的4名研究生代表各个调查小组,向与会者介绍了这些地区校外青少年的基本情况及其与艾滋病的关系,并就少数民族校外青少年的艾滋病易感性和保护性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提出了今后针对这一群体开展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与会代表对这个议题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该项目负责人张海洋教授作了学术评议,玛尔达娜女士代表国家项目办发表讲话,肯定了课题组取得的积极成果。
会后,国家计生委国际司的汝小美副司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项目官员刘永峰先生、帕斯适宜卫生科技组织的项目官员陈建中先生、?施?中??目干事?英女士、救世军的官员苏积信先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刘伟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药物依赖性研究所刘志民教授、广西民族学院的徐杰舜教授等纷纷对这个会议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认为这个会议开得非常有意义,各个专题报告不仅反映了课题组的科研水平和工作效率,更令他们感动的是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能够把社会实践与艾滋病关怀结合起来,利用有限的资金实实在在的帮助了这么多少数民族孤儿。
会上发布的调查情况引起了国家民委信息中心领导的重视,他们表示将根据这些调查结果编发简报,向高层领导反映少数民族致孤儿童问题的严重性。中国民族报、北京青年报、西部时报等媒体报道了会议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