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彝族“半边天”,闯出一片新天地
作者 □本报记者郑贝妮 2008-01-20
原出处:《中国民族报》2007-12-07

   刺绣村: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里的妇女会绣花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底土村是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大麦地镇的一个彝族村,村子不大,却因刺绣而闻名,村里的女人,因刺绣而美丽。她们绣的花裹背、花围腰、花鞋垫、花鞋面鲜艳、古朴、精致,人见人爱。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38岁的施莲凤就是这个“刺绣村”里有名的刺绣高手。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家庭贫困,施莲凤上学时买不起书包,母亲就找来碎布块为她手工缝制了一个。施莲凤十分羡慕同学都有漂亮的书包,可自己的书包却“疤痕累累”,爱美的施莲凤为了遮盖布块拼接的痕迹,就向母亲要来针线,尝试着在书包上绣些花草图案。这是施莲凤平生第一次刺绣。当她把绣好的书包背到学校时,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大家都很喜欢她的绣花书包。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读小学时,施莲凤的衣服裤子破了,也不用妈妈缝补,而是自己以绣花、绣草的形式打补丁,看上去一点补丁的痕迹都没有。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由于自小就喜欢刺绣,同伴们经常和施莲凤一起讨论怎样配色、如何绣才能更漂亮。经过施莲凤指点后绣出来的图案,总是比其他人的漂亮。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姑娘愿意找她切磋彝族刺绣,施莲凤慢慢地变成了村里的刺绣能手。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施莲凤结婚后,与丈夫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苦劳作之余,她还是钟情于刺绣。在自己刺绣的同时,她还为外村的姐妹设计图案,传授绣花技巧,收取一定的工本费。施莲凤绣的花裹背一件可以卖到200元至250元。如今,仅凭刺绣一项,施莲凤年收入就达4500元左右。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6年4月,大麦地镇妇联把很多像施莲凤这样的刺绣手艺好的妇女组织起来,成立了刺绣协会,专门组织农村妇女农闲时刺绣,让她们在补贴家用的同时,向外推销自己的绣品。施莲凤主动担起了刺绣协会会长一职。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绣协会: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彝绣拓出市场空间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其实,施莲凤只是楚雄彝族自治州普通妇女中的一个。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楚雄彝家女人们的服饰,世代都是从纺线开始手工制作的。彝族的服饰款式多达300余种,为全国56个民族之首。彝族服饰是彝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彝族妇女世世代代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艺缝制出形式多样、色彩鲜明的彝族服饰。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技艺,近年来,楚雄州妇联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彝绣协会”的方式将农村妇女组织起来,传承刺绣技艺,为彝绣拓出了市场空间,也为彝族文化找到了一个传承方式。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目前,楚雄州各级妇联组织已建立彝绣协会10个,会员达552人。自2001年以来,楚雄州各级妇联以刺绣协会为依托,组织彝绣作品展,广泛交流技艺,并先后举办刺绣培训班22期,培训近两千人,通过对色彩搭配、图案设计、刺绣手法、彝绣品营销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了农村妇女的刺绣水平。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经过培训的人回到乡村,成了家乡的刺绣能手、致富带头人。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学双比”: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山妇女展巾帼风采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组织彝绣协会,只是楚雄州妇联开展双学双比活动的一个小小内容。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1989年以来,楚雄州在全州农村妇女中组织开展了学文化、学技术、比成绩、比贡献竞赛活动(简称“双学双比”),以其丰富的活动内容、显著的社会效果,调动了广大农村妇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农村妇女中持续时间长、参与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的一项群众性实践活动。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做好培训,楚雄州累计创建“妇女之家(学校)”1199所,各级妇联依托妇女之家(学校)实施了“女性素质工程”、深入推进“千万农家女、百项新技术”活动,对农村妇女开展科技培训。到2006年底,全州共举办各类妇女科技培训班7.5万多期,培训妇女615.7万人(次)。其中,培养科技示范户3.89万户、女科技致富带头人24万名,1.56万名农村妇女取得绿色证书,1078名农村女能人获得了“女农民技师”称号,1.08万名妇女获得了“女农民技术员”职称,60多万农村妇女掌握了两门以上的实用新技术。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2007年,楚雄开展了“万名妇女学科技”活动,对农村妇女重点开展种植、养殖、彝绣、环境美化、法律、礼仪等培训。通过开展各种教育培训活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大胆闯市场、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典型。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使“双学双比”活动有创新、有发展,楚雄州妇联实施了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创建妇女专业协会、开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女劳力等工作。到2006年底,楚雄州各级妇联共创建“巾帼科技致富示范村”309个,建立“巾帼科技致富示范基地”272个,创建了155个妇女专业协会、拥有会员1.3万人,全州参与式输出劳动力5.39万人,妇联直接组织输出劳动力2557人。 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