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16载,这位教练员先后被陆军、战区陆军、集团军评为“优秀带兵人标兵”“优秀四会教练员”“精武强能标兵”,并获得全军优秀士官优秀人才奖二等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三次。他就是,俄比拉布!
▲左二为俄比拉布
01 生活不是「一路开挂」的戏剧
俄比拉布的家乡,是红军长征时期刘伯承与彝族首领小叶丹歃血为盟的地方——四川凉山彝族的一个小镇。因为从小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2006年他报名参军,成为了一名解放军战士。
家乡到部队有两千多公里的路程,从没出过远门的俄比拉布,在到达营区那天时刻警惕着周围的环境,就像一只受了惊的小鹿。但当班长带他回连队,看到老兵们笑容满面、敲锣打鼓地欢迎自己,他一下有了家的感觉,暖意在心底荡漾开来,缓解了初来乍到的不安。
或许因为年纪小,虽有一米八的大个儿,俄比拉布的四肢却没有力量。因此,战术、手榴弹投掷、百米冲刺等需要爆发力的课目,他都不合格,也由此成为了班长狠抓狠练的对象。
那时班长对他常说一句话:“你什么时候超过我,我就不严抓你了。”三个五公里是俄比拉布每天的“主菜”,冲圈加练也是常态,只要倒不下,那就一直在路上。
他从来没有埋怨过班长的严苛,用他自己的话来说:“班长喜欢我,就说明我做得好;批评我,就是我做得还不到位,没什么好抱怨的。”不过,对当时的俄比拉布来说,这并不是一个只要拼了命就会一路“开挂”的故事,最后新训结业考核时,那些要补的短板他依旧没有补上。
02 坚持不懈,无问西东
转折点出现在他是否选择留队的时候。当时留队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得经过教导队集训。教导队,一个既神圣又让官兵恐惧的地方,训练强度可以用“魔鬼”形容,对自我是个极大的挑战。
俄比拉布第一次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再一次感受到了迷惘惆怅。失眠几天之后,他给家里一个当过兵的叔叔打了电话。叔叔说:“去啊,你那么年轻,吃点苦怕什么,睡一觉什么都过去了。”当听到自己无比纠结的问题被叔叔云淡风轻的一句话带了过去,俄比拉布顿时感到心中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他报名参加了教导队集训。
在人才荟萃的教导队,如果不下狠功夫,阶段考核如果成绩靠后就会被遣退。俄比拉布不想给连队丢脸,他知道自己最大的短板是核心力量,因此每天集体训练过后,他会拿一根背包绳将腿绑在榕树上,并在胸口放上沙袋,做一个小时的腰腹训练;熄灯后,害怕加练吵到战友休息,于是就将枕头下的两块砖头放在自己的脚背上做端腹,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睡觉。
回忆那段过往,他说:“集训的六个月我几乎没有穿过干的衣服。”他也怀疑过自己的付出,怀疑过自己到底能不能行,直到一天他心血来潮去拉单杠,轻轻松松做了好几十个,那一刻,他明白自己成功了!
最终考核时,他的单杠卷身上实现了从0到100的突破;手榴弹从29米投到了70米;五公里也不再是难题。凭着不服输的劲儿,俄比拉布的成绩也从垫底跑到了第一,像一匹黑马成功逆袭。
03 来时少年现已成为别人的光
俄比拉布的种种付出,都被教导队的领导看在眼里。因此,集训结束时,领导向他抛出了橄榄枝,就这样,他成为了教导队的一名教员。
“舟大者任重,马骏者远驰”,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肩上的任责会随之变化。成为骨干的第二年,是俄比拉布最为痛苦的一年。那时他从一名班长晋升成了区队长,年纪轻,经验少,所以刚上任不久就四处碰壁。
俄比拉布在博览群书中汲取精神养分,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摸索教学方法,从生活点滴里想出创新方案。
他认为身教远比言教重要,凡事都会打头阵,身先士卒做好标杆,并对不同性格的人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将“因材施教”展现到了极致。所以,在之后的区队考评中,他所带队伍连续八年总评第一,为单位培养了班长骨干400余名。
有人感慨他为学员付出了太多,但他自己却认为:“我从不觉得是我教会了他们什么,反倒是他们带着我一起成长,我所有的荣誉里都有他们的一半。”
在俄比拉布的日记里,记录着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名声切不能超过他的实际作为。谨记!”但对于他来说,所获的一切都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