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道:守护彝族医药宝库 奉献精神代代传
作者 佘蕊 杨开聪 曹晓蕊(实习) 2019-09-15
原出处:楚雄广播电视台全媒体新闻中心

一位本可以凭借精湛医术获取酬劳的医学专家,一位本可以在繁华都市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的老人,却深居高山,过着简朴宁静的生活。他就是张之道,一位被人们誉为“云南草药大王”“彝州李时珍”的著名彝族医药专家。今天的《爱国情 奋斗者》,就让我们去听一听张之道踏遍千山、治病救人,守护彝族医药宝库的故事。
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盛夏时节,已经85岁高龄的张之道依旧没有停下整理搜集珍贵草药的步伐。对于张之道来说,这片原始森林是他最珍视的草药宝库,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一片叶、一段根茎,在张之道手中,都是治病的良药。采访的过程中,张之道向记者说起了自己与彝族医药的渊源。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2.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1958年到1978年我在彝族聚居区生活了二十年,那么当时五十年代,国家的医疗设施、医生、医院都不成熟,都比较缺乏,农村处于这种缺医少药的一种状态,群众生了病以后多数都是靠我们民族民间医生,彝族的民族民间医生就地取材,房前屋后就地取材进行治疗 。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3.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是楚雄州中医医院的离休医生,多年来与民族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五十年代,他从赤脚医生开始了自己的行医生涯,也见证了民族草药的神奇。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4.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一方面缺医少药,一方面我们周围有大量的资源,那么民族民间医生的这个,当时也就是五十年代,每个村每个寨都有一两个人会治一种病,会治几种病,都有一两个人会识几颗药,因为它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彝族文化、彝族医药、它的历史非常久远,而且它都是以这个口耳相传的这种传承方式,一代一代地传下来 。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5.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和地方的民族医生们一起采药、治病、学习,见证了民族草药的神奇之后,张之道开始了他的彝药研发之路。那个时候,为了挖掘整理各类民族药材,他遍访了彝、苗、壮、瑶等民族医师60余人,自学《本草纲目》、《滇南本草》等中药典籍,挖掘、整理各类民族草药成为他内心最神圣的使命。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6.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感到有这个历史责任感、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就是我们应该把这个总结起来,继承下来,不能让它消失,因为我的观点是生命的意义,是奉献不是索取,是奉献,我们活着的目的是要造福人民 造福社会 。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7.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带领当地13名赤脚医生开办合作医疗站,自制、研究彝族药物为当地群众看病;到出任楚雄州药检所所长,参与编写填补我国彝族医药没有彝族本草专著空白的《彝药志》;再到后来成为楚雄州中医院的民族医药研究科主任,带领科研人员参与彝族医药的搜集、整理和研发。如今85岁的张之道,离休后从未停歇,依然不遗余力地带着学生们跑遍全国的一个又一个高山,上山采药、搜集标本,几乎是他每天必须做的事情。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8.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不管有多难,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我们要克服一切困难,要把这些发掘出来,因为这个标准不定的话,再好的药没有标准,市场不能流通,国家不能承认,定了标准以后,药厂可以生产,医院可以使用,可以造福人民。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9.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赤脚医生到彝族名医历经了半个世纪,张之道不仅治病救人,同时致力于彝药的研发。直到去年,84岁高龄的他还到四川、贵州等地采药。近年来,他参与了云南省彝医医院的彝族药材标准建设和彝族药材标本库建设,还参与了《中国彝族药学》《彝族药材标准》的编写工作,出版了《彝药本草》专著,为开发民族药新药,弘扬我国优秀的民族医药默默奉献着。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0.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我们的民族彝药宝库,我们现在只是敲开一扇门,踩进一只脚,还有大量的“宝藏”没有发掘,那么作为我们自己 只要能动 只要有一口气,那么我们就应该珍惜大好时代,尽我们所能,有一口气做什么都要(努力),别的我们不能做,我们就继承发展,发扬民族医药。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1.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多年来,张之道这种无私奉献、敬业执着的精神,始终激励、鞭策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杨晓燕是张之道众多学生中的一员,两年来,和老师一起踏遍千山寻找宝贵的草药资源,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记录学习彝族医药的各类知识,老师身上的这份精神,始终是她前进的动力。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2.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的学生杨晓燕:老师就像灯塔一样,他就告诉我们,一生你就只用做好一件事就好了,你就很有意义了,把你这件事情做好,我想我们就像老师一样,他这辈子就那么做,我们就踏着老师的脚步,然后也跟着老师的指引就这样做。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3.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个人志存高远,始终忠于党和人民,双脚就能充满前进的力量。”这是张之道始终坚守的初心和信念。几十年来,他跑遍云南的山山水水,采集药材标本、拜访民间医生、整理各地民族医经验、免费为民族地区的老百姓诊治疾病,始终以彝族医药的研究和开发为己任,以救死扶伤为矢志。而这种奉献精神,也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年轻一代的彝族医药研习者中传递。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未标题-14.jpg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的学生汤玲:随着时间的推移,然后我就感觉这个彝药真的是特别的神奇、特别的宝贵。能够成为张老师的学员还是特别的自豪、特别的荣幸,就是我还是想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好好地学习,能够像老人家一样,服务身边更多的人。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张之道:我们有责任把我们多年来所挖掘的、总结的、继承的、实践的,把这些民族医药的理论,民族医药的知识要传承给下一代,传承给青年一代,要让后人再来升华提高,再来不断扩大,造福人民健康,丰富我们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 。cL1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曲比子拉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