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别长达与改革开放同行
作者 黄忠芝 2009-02-07
原出处:彝族人网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这首传遍全世界的歌曲,记录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一段辉煌历程和时代风采。彝族山村曲别长达一家人三十年生活变化发展的故事正是这画卷中一个小小的画点。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0岁的曲别长达曾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旧山煤矿工作,谈起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生活变化,幸福之情溢于言表。我去采访他时,他的子女正在他们原住房旁修建一幢别墅式的楼房,他爽朗而有些得意地对我说:“现在的日子是想吃什么有什么,想穿什么买什么,想走哪里有车坐。不用担心吃不饱、穿不暖、有病不敢上医院。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看着电视,能知天下,安逸得很。没有改革开放,想也不敢想嘛!”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回忆起30年前的生活,曲别长达一声叹息,脸上现出一丝忧郁,仿佛又回到了那油灯照明、山路崎岖、房屋破烂的年代。他祖辈一家人住在高山上,离最近的小镇也要下山上山步行15公里。1978年他们家9口人,全家人的生活全靠妻子一人起早贪黑出工到生产队挣工分,分到的粮食不够一家人吃。妻子常常是晚上睡觉前将马铃薯放进锅庄的余炭内,第二天早上揣上几个烤熟的马铃薯,背起还在熟睡中的孩子就上山出工去了。吃午饭的间歇,她还要带上稍大些的孩子走几里路到山脚背水回家,孩子们都是大的照顾小的,一个拖一个地长大,即便如此家里的粮食还是不够吃。曲别长达在旧山的煤矿上班挖煤,一月回家一次,一月能够领到25.5元的工资,除了自己生活费用外,还能节余部分作家里油盐酱醋钱。那时没有电灯,只能点煤油灯,没钱买煤油时,一家老小就围着锅庄点着火把在透风漏雨的草房里煮饭吃。彝家人离不开锅庄,因为它能让饥饿的孩子在火塘中烧马铃薯和玉米荞麦粑粑填肚子、让穿不暖和的一家人抵御寒冷空气的侵袭。谈起那时的看病,曲别长达的眼角红润,他的长子小时患脑膜炎,因无钱医治而落下终身残疾,四女儿也被病魔早早地夺去了生命,庆幸的是另外5个孩子终于在艰难困苦中健康地成长、成才,而今都参加了工作。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1982年,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曲别长达在煤矿的工资涨到每月38.5元,小孩放学后可以帮助母亲打猪草、放牛、放羊,帮助干点农活,农家的粮食基本够吃了,孩子过年还能买上一套新衣服。虽然还没通电、没有自来水喝、也没有电视、电话,可是通乡公路已经修到了山脚下,全家人的生活一年比一年好,他们家还建起了瓦房。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曲别长达懂得文化知识对于改变彝家生活的重要,无论自己和妻子多苦多累,也要送子女们上学,从小懂事的孩子们也是倍加努力用功读书,先后都走上了工作岗位,并有了自己的家。1997年7月,举国欢庆香港回归祖国的日子里,曲别长达顺着子女的孝心,举家从大竹堡乡大窝凼村迁到县城附近的联河村,修建了宽敞明亮的砖瓦房,还租种了当地农民的一些土地。如今他每月退休金有800多元,子女们非常孝顺,不时地拿钱回家,买吃的、买穿的送来,加上租种的粮食与蔬菜,一家人过着舒心的日子,享受着天伦之乐。如今家里有了电话、电视,安装了自来水,三儿子还买了小汽车。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今曲别长达的老家――大竹堡乡大窝凼村,家家户户都通了电话、电视,随身携带手机的村民比比皆是。国家实施的通村工程公路修到了家门口,建立了乡镇卫生院,少数民族贫困户住房建设工程,让居住边远山区的彝民都住上了宽敞的砖瓦房,用上了安全清洁的自来水,享受着国家对农业和少数民族各项政策的实惠。现在的马边彝家山乡,彝家村寨,处处沉浸在万紫千红的春天里。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wI5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简介:黄忠芝,彝族,马边彝族自治县民族事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县政协常委)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