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到2006年短短4年间,集市政协委员、省百强企业峨山万得利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玉溪市优秀企业家等光环和荣誉于一身的杨忠和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累计捐赠资金800多万元。从2004年至今,先后有80名贫困大学生在他的资助下顺利进入大学。他出资300多万元建盖的宝山忠和希望小学成为当地办学条件最好的村完小。
其貌不扬的杨忠和
中等身材,面孔瘦削,两撇八字胡,与人相处随和亲切。乍见彝族汉子杨忠和,很难把他与政协委员、企业家、亿万资产联系在一起。有人这样评价:“如果把他放到街头巷尾,或者是某个公共场所,不介绍的话,他活脱脱一个刚刚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农村群众。”
别看杨忠和其貌不扬,他可是个不简单的人物,集玉溪市政协委员、峨山县政协常委、玉溪市劳动模范、省乡镇企业协会理事、省百强企业峨山万得利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玉溪市优秀企业家等光环和荣誉于一身,2003年到2006年短短4年间,他为社会公益事业和教育事业累计捐赠资金800多万元。
杨忠和出生在峨山县一个偏远贫穷的彝族山村里,由于家境贫困,与众多山里孩子一样,他小学毕业后,没上几天初中就辍学回家干劳动了,14岁跟着大人修坝、筑路挣工分,16岁为生产队赶马车,17岁那年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凑了1000多元钱买了辆手扶拖拉机做起了贩狗生意,20岁他学会了开车,23岁时,县水泥厂招工,他成为一名“工人”。1996年他下岗创业,创办了峨山县万得利自然资源开发有限公司。循着这个彝族汉子的成长经历,我们并没有发现杨忠和有什么特别之处,他确实是个平凡的普通人。
童年的理想是吃饱肚子
身家亿万,名利集身,这无疑是一个常人梦寐以求的生活。然而,人们往往把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拥有的结果上,而忽视了过程。
曾有媒体记者试图从他的童年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来顺理成章地讲述一个当代企业家从小志向高远最终成就大业的故事。但杨忠和似乎没有弄懂人家的意图,说了大实话:“我童年时家境十分贫困,饭都吃不饱,一天就想着什么时候去亲戚家做客,什么时候可以吃上一顿大米饭,最大的理想就是吃饱肚子。”这样的回答有些让人失望,但却是实在的。
回望过去,动情处,杨忠和经常会和朋友讲起他贩狗的故事。在他进县水泥厂当工人前,他经常开着拖拉机到四川贩狗或做点其他生意,来回一趟需要8天左右时间,三年里,风里来雨里去,个中甘苦可想而知。一次,他在四川遇上下大雪,可因为贫穷,他连鞋也没有穿,冷得直哆嗦。
热心公益事业
在杨忠和办公室的抽屉里,放着厚厚一叠信件,有空的时候,他总会全部拿出来,一封一封地翻看。这些全部是来自他所资助过的大学生寄给他的感谢信和学习生活情况汇报。翻看这些学子的来信,杨忠和的心里是欣慰而幸福的,这些贫困人家的孩子在他的资助下终于实现了大学梦。
杨忠和只上过小学,没有多少文化,创业的艰难让他深感知识的重要。“再也不能让山里的孩子走我的老路了。多有点知识,走起来会快些。”杨忠和是这样想的,也这样做了,富起来后,他积极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发展,从2004年至今,先后有80名贫困大学生在他的资助下顺利进入大学。他还先后捐赠上百万资金帮助一些困难村委会建盖和修缮小学校舍,他出资300多万元建盖的宝山忠和希望小学成为当地办学条件最好的村完小。
在教育事业上,杨忠和出手大方,对其他公益事业也十分热心,城镇公用设施、老年协会、新农村建设、贫困家庭、自然灾害……他的身影几乎出现在所有需要帮助的地方,从他那里获得过帮助的家庭和个人更是数不胜数。
杨忠和说,我曾经吃过苦,受过穷,深知穷人的难处,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人家继续贫困下去,如果帮人家一把,兴许就能在人家摆脱困苦的路上起点作用。“如果整个社会就我一个人过着富足安乐的日子,而身边尽是眼泪和痛苦,我也不好过。”杨忠和的话朴素而实在。
乐善好施,慷慨解囊,杨忠和的善行也因此收获了许多好评。在峨山民间,提起杨忠和,无论干部还是群众,多会发出赞美之辞,说他是“大好人”,说他是“真正的彝族儿子”,说他是“仁善之人”。
回报社会是我的责任
“我是劳动人民的儿子。”在采访中,杨忠和不止一次这样说。
杨忠和说,自己出身贫寒,知识不多,可社会并没有因此抛弃他,而且让他这样一个连汉话都讲不流利的彝家孩子拥有了今天的财富,他感谢国家和社会。“没有好政策,没有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我不可能有今天”,在这点上,杨忠和是理性的,也是感恩的,这也是让他在拥有巨大财富后热心公益事业,不断回报社会的动因之一。
杨忠和认为,富人再富,也是这个社会的一分子,如果每个富人都理所当然地捂起口袋独享财富,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就没有希望了。人的成功不仅仅意味着财富,成功也不仅仅是个人的成功,要把自己放到社会的大环境中来称量。财富固然重要,但有再多的财富,也改变不了一天只吃两顿饭的现实,人生短暂,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价值。拥有财富是件好事,但人生在世,除了不断地创造财富,改善自己的生存处境外,更重要的还要贡献社会。
杨忠和这样说,事实上也这样做了。从2003年起,他不仅向公益事业捐赠了800万元资金,他的公司也解决了当地1200多人的就业问题,其中70%是下岗工人,公司累计向国家缴纳了6000多万元的利税。
当然,除了价值观和感恩的心态之外,争取社会的理解和包容也是他投身公益事业,积极回报社会的原因之一。杨忠和告诉记者,自从公司和他本人在市场中崭露头角后,各种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因素也随之增多起来,他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为自己争取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自然,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就是他的应对措施之一,为的是让自己和公司有良好的发展环境,获得更多人的理解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