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应贵,男,彝族,1970年8月出生,楚雄彝族自治州楚雄市紫溪镇岔河村委会砖房村人。“羊皮鼓舞”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22年9月,何应贵入选云南省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推荐名单。2025年3月,入选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成为云南楚雄火把节(彝族火把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火把节是彝族重要的传统节日,是彝族原始宗教文化传承的舞台。彝族歌舞、服饰、饮食文化的集中展示平台。祭司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是整个火把节活动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何应贵出生在彝族原始宗教祭仪的重要主持人“香通”世家,为第十一代“香通”祭司传承人。他从7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祭祀礼仪,到各种祭祀场合亲身体验,通过耳闻目染、口传心授的学习实践,得到祖上真传,很快掌握了彝族原始宗教祭祀礼仪。多年来,他独立主持各种祭祀活动上百场次,数十次组织“香通”表演队参加彝族盛大规模的火把节活动。他擅长于羊皮鼓舞,存有祖传的民间表演资料及卦象书。他多次组织极富特色的羊皮鼓舞队表演,深受赞誉,是传承火把节祭祀活动的重要力量,为保护和传承彝族火把节文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何应贵不仅精通土主祭祀礼仪及民间彩绘技艺,而且还掌握彝族毕摩祭祀礼仪、安家神、安土、叫魂、跳家堂等祭祀的整套程序,念唱技巧娴熟。学艺33年来,何应贵曾先后主持过香通祭祀活动近百场次,并到其他乡镇乃至外县市彝族聚居乡镇主持祭祀活动,在当地享有较高威望。
何应贵从艺以来,不断开展各种祭祀活动,传带徒弟十余人,为传承彝族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了一批后继人才。何应贵曾多次参加楚雄州、楚雄市“火把节”“马樱花节”等重大民族节日的祭祀活动和跳羊皮鼓舞表演,在火把节彝族民间歌舞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为楚雄“彝族火把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何应贵充分发挥了传、帮、带的传承作用,为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让楚雄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文图素材来源:楚雄文旅、楚雄州文化和旅游局、楚雄州文化馆、楚雄州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