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绍峰——《齐苏书》的守护者
作者 ​超玉李 2025-05-23
原出处:云南日报

“宁可架上药生尘,但愿人间无疾苦。”这是李绍峰的口头禅、研究彝医的座右铭、治病救人的真实写照。
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2.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为医者,李绍峰平时忙于看病治人,闲暇时,他手里总会捧着一本叫《齐苏书》的医书,潜心研读。2019年,随着《齐苏书》被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绍峰渐渐进入我的视野。后来渐有交往,我发现李绍峰不仅是《齐苏书》的阅读者和实践者,他的家族,更是这本彝族医书的守护者和传承者。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3.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峰1981年出生于双柏县大麦地镇底土村的一个毕摩世家,是土生土长的底土人。他现任双柏齐苏本草堂堂主、双柏彝医药齐苏产业发展店店长、云南彝医彝药研究院彝药研发双柏中心主任。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4.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峰的父亲李世标曾是小学代课教师、村会计,平日忙于工作。李绍峰从小跟着祖父李正林长大。祖父李正林生于1925年,卒于1998年。在李绍峰的记忆里,祖父是当地的知识分子,村中有事都找他。除诵经祈福外,祖父还帮乡亲治病,是当地有名的赤脚医生、民间医师。祖父喜欢医学,闲暇之余都在苦读医书。曾经,祖父把书埋在了后山,最珍爱的几本医书藏在蜂箱里,保留下来的其中一本书就是彝语古药书《齐苏书》。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5.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齐苏书》是一部彝文医药奇书,最早成书于明嘉靖年间,清朝及民国年间均有手抄本。《齐苏书》又称《明代双柏彝文医书》,是彝药典籍的瑰宝,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部彝族医药专业书籍,成书时间比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还早12年。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6.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齐苏”为彝语,“齐”意为“药”,“苏”意为“种类”。《齐苏书》是古彝人用“哎哺”和“清浊”理论建立的生命科学之书,书中收录了古彝人长期医药实践智慧的结晶,收录的大多为民间偏方、奇方,共记载八十多种病症,二百七十多味药和方剂,病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等,具有一病数方,一方数药,一药数用的特点。年少的李绍峰耳濡目染,目睹过祖父用这些神奇的药方,医治了很多患疑难杂症的病人。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7.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齐苏书》曾广泛流传于双柏县东南部的大麦地镇、雨龙乡、安龙堡乡和爱尼山乡等绿汁江流域。20世纪70年代末,明嘉靖版本的《齐苏书》发现于大麦地镇蚕豆田村彝族民间医生杨思有家,后被抢救性整理出版,问世。另一部明嘉靖版本的《齐苏书》和彝族四大创世史诗《查姆》、叙事长诗《赛玻嫫》、彝剧始祖《阿佐分家》一起,于1962年发现于大麦地底土酒厂。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8.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峰的医术,得益于祖父的言传身教。他从小就跟着祖父尝百草,牢记草药的口感和药性,他配制中药茶饮,亦药亦茶。七八岁时,李绍峰就跟着祖父进小海山、石碑山等深山老林采药挖药,风餐露宿,吃干粮,喝树藤汁液和草药水。回家后祖孙二人精筛药材,风干晾晒,保存制药,草药或研磨成药粉,或泡成药酒。李绍峰对祖父的每一个制药细节,每一个环节的火候拿捏,每一株草治什么病,每一种病配什么方,剂量用法,煨药时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09.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小就深知百草虫骨可入药的李绍峰,在祖父去世多年后,依然记得每一次祖父进山,口袋里都会揣着那本发黄的《齐苏书》。休息时祖父就拿出书来重温学习,并对着山里的草、花、树根反复比对揣摩。李绍峰跟着祖父翻山越岭,风雨兼程,为十里八乡、四方八岭、缺医少药的贫苦老百姓治病,亲眼见证了许多彝医彝药的神奇。后来李绍峰也开始和祖父探讨《齐苏书》。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0.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光阴似水。2001年,酷爱彝医彝药文化的李绍峰,从省民族中专毕业后,血气方刚的他就开始研究彝医。研究彝医,李绍峰经常废寝忘食,秉烛夜读,他把祖父临终前交给他的传家宝《齐苏书》放在囊中,随身携带,一有空,就拿出来研读。多年来,他养成了每晚必读枕边书《齐苏书》、思考齐苏药方的习惯,希望觅得更多良药佳方,为人间减少病痛。由于太过认真和专注,他有时做梦都会梦见药方。有时睡到半夜,突然对某个药方有疑问,就打开灯,照亮《齐苏书》,等他弄透一味药,常常天已微明。功夫不负有心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现已熟练掌握了大部分“齐苏药方”。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1.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闲暇之余,李绍峰喜欢走进大山深处,采集各种中药材。他深知不同草药什么季节采摘药效最好。他尝遍百草,只为寻得良药济世疾。2024年9月27日,他到老黑山采集一株生长在悬崖边枯树上的寄生草“骨碎补”,不慎坠崖,摔断了一根肋骨。他说,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疼,还赋打油诗一首:“寻药不辞山路远,披荆斩棘为君颜。归来满载心欢喜,愿得良药济世间。”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2.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医者仁心,悬壶济世。在双柏县,很多人从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外赶来,来找李绍峰看病。有的农村老人没钱或钱不够,对这样的兜中羞涩者,李绍峰从不计较,也不记名字、不讨要。李绍峰总是以治病为先,帮病人解疾,有时还自掏腰包,管病人伙食。很多村民非常感激他,时常记着他的好,再次登门时,拎着土特产前来感谢。他都忘记了村民姓甚名谁。帮过哪些人,李绍峰从没记在心里。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3.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峰传承了中医精髓。望闻问切,把脉看舌苔,是他治病必经的程序。他还运用了测血脂、量血压等现代科技,有时还远程治疗,通过微信面对面视频,问病情,看气色舌苔治病。成都市龙泉驿区的多位患者,就是李绍峰远程坐诊,成功治愈的。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4.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医彝药属传统中医分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齐苏书》被列入楚雄彝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是证明其价值所在。李绍峰能够静下心来,甘于寂寞,固守传统彝药文化,潜心研读《齐苏书》,这精神难能可贵。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5.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双柏人注重养生,认为药食同源,并发明了很多食疗滋补的药膳。许多亦药亦菜、流传至今的养生汤菜,如顺气消积的香疙瘩鸡、清凉去火的粽头煮鸡、排毒去燥的重楼煮鸡、缓须发早白的何首乌炖猪肚等,源头都在《齐苏书》中。这些药膳,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探索·发现——家乡至味》。节目播出后,让全国观众隔屏闻到了这些药膳中的哀牢鸡香、齐苏药味。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6.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峰的汤药,也深受《齐苏书》启发。目前,他已配制出齐苏本草系列产品,这些大部分采自哀牢大山深处的药材配制出的齐苏古方和独家草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本地医院对常见病调理的不足。作为彝医传承人、守护者的李绍峰,《齐苏书》是他心中的一盏明灯,薪火相传,照亮着千里彝山的天空与大地。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M_20250506164154_018.jpgrtc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原载:《云南日报》2025年1月11日;文图来源:微信公众号-楚山楚水。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
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