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乡飞出“金凤凰”——普玉珍与彝绣故事
作者 李绍德 2025-01-24
原出处:彝族人网

“这是我耗时7年多手绣的《清明上河图》,长21米,宽0.8米。”2024年文博会楚雄展区上来自武定县的普玉珍介绍着自己的刺绣作品。她表示:“作为一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承人,她会传承好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带领乡亲们一起发展,共同致富。”
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1.jpg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小小绣花针,一头连着传承,一头连着妇女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提到普玉珍,大家都称赞她是从彝乡飞出的“金凤凰”。靠着勤劳的双手,一步一个脚印成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3.jpg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玉珍说:“我3岁时,奶奶就教我穿针引线,后来我学会了图案设计。在政府的支持下,开了彝绣店,办起了雄冠彝绣厂,厂里有8000多名绣娘,培训的绣娘就超过1万人,绣娘月收入达3000多元。”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5.jpg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走进雄冠彝绣工艺品专业合作社,被面、床单、衣服、裤子……让人目不暇接。琳琅满目的彝锦和刺绣产品饱含着普玉珍的心血和汗水。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合作社的刺绣工作间里,10多个绣娘身着精美的服饰,端坐在绣架前,双手在绣布上“飞针走线”。在后面的纺织间里,织娘们双手在缝纫机、绣机上“来往穿梭”,大多数手工刺绣。普玉珍走到她们中间,一一查看、讲解、示范。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7.jpg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普玉珍说,许多人慕名前来找她拜师,全国多地也邀请她去教授彝族服饰制作技艺。“在武定,我的徒弟超过2000人,其中一半多和我长期合作,她们将制作好的服饰交给我来销售。”据普玉珍介绍,她的彝族服饰供不应求,价格从几十元到上万元不等,主要销往全国各地,部分销往国外。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09.jpg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地方的刺绣,一般喜欢选择黑色或蓝色的纯棉布,搭配彩色丝线来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山川河流、藤萝花草、飞禽走兽,以及马樱花、山茶花等都可以搬到绣品中,以鲜艳的大红、粉红为主调色彩,并以其他不同的各种颜色相搭配,这样绣出来的绣品才好看。”普玉珍介绍。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cimage011.jpg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家女子用自己的慧心巧手装点着平凡的生活,在服饰、围腰、枕布、挎包、背带上,无处不是她们精致的手艺活,不为展示,只为在平淡的生活里调剂出一点滋味、一点情趣。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了解,目前雄冠彝绣厂共有绣娘784人,其中90人是残疾人,长期的在厂里工作的员工有15人。“现在,厂里订单越来越多,他们把之前培训的那些绣娘召集起来,拿花样给她们照着绣。平时绣娘们可以在家干农活,空闲的时候做刺绣,一年下来大概可以赚一万多块,残疾人绣娘一年收入三万块左右,厂里常驻员工收入就更多了。rcz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李绍德,武定县委宣传部)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