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仲和:笔耕不辍写乡土历史文化入书来
作者 刘黎 2010-09-10
原出处:彝学网

一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却对历史文化研究情有独钟,80多万字的手稿,留下的不仅是对历史、人文、风俗的记载,更是对乡土文化的一片赤子之心,今天,就让我们带你走近元江县民间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者——白仲和。
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忘情于山水之间

1987年,在元江县小学、中学工作多年的白仲和迎来了人生的一次转折,33岁的他被借调到县志办,进行民族志的编辑整理工作。为期一年的借调,白仲和不仅学会了民族志的编辑方法,还跑遍了元江的各个农场、乡镇。用一种新的视角,行走在故乡的山水之间,绚丽的民族文化像是一块巨大的磁石,深深地吸引着白仲和,“元江县村寨分散,民族支系发达,风俗文化各不相同,独具魅力,让人难以忘怀。”白仲和动情地说。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白变了

1988年,白仲和从县志办调到县教育局工作,此时,家人发现,白仲和变得不爱回家,也不爱说话了,这让家人感到很疑惑,“常常是天黑不回家,回家了可以一个星期不说一句话。”爱人唐会芸说。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是什么让白仲和变得如此少言寡语,像是换了一个人。白仲和为我们揭开了答案:“虽然离开了县志办,但是民族历史文化已经深深吸引了我。正常工作时间,我要完成单位的工作,所以经常利用晚上的时间在办公室写一些东西,回到家里的时候,虽然不动笔,但我的脑子是在动的,所以就很少说话了。”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笔耕不辍传承乡土文化

白仲和痴迷于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调查、整理、编撰工作,年复一年的坚持后,《侬智高与元江的南天国》、《诌议元江白塔的由来》、《元江彝语地名探讨》、《天生桥的故事》、《略谈元江窑青花瓷兼及其他》、《元江彝族族源初探》等一批在当地颇具影响力的作品相继成稿。仅对元江窑青花瓷的研究,白仲和就花了三年时间作野外调查,从县城通往旧窑址往返15公里的山路,白仲和跑了几百次,总行程不下4000公里。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调查中每一个新的发现,都让白仲和欣喜若狂,“不论是大事小事,只要是有发现都高兴,有时还要请提供线索的人喝上两杯庆祝一下。”此时的白仲和有些情不自禁,眉飞色舞。但调查并不一定都是开心的,也有让白仲和难过的时候,“有时候看到某一个文化或是文物面临消亡的危险,心里只能是干着急。比如说某一种文化、风俗,可能只是老一辈人才掌握,这些人如果走了,就什么都没有了,考察工作又将回到原点。有的事情,并非我一个人的能力能够做到,很希望有专业的队伍进行专业的考察。”白仲和语重心长地说。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今,白仲和已经完成了80多万字的手稿,但他还在继续自己的探索之旅,他说:“研究当地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为了让这些文化能够传承下去,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元江、研究元江、发现元江、建设元江。我热爱故乡,热爱这个工作,我会把它一直做下去。”hZ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阿布亚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