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读书期间最怕写作文,而走入社会后又不得不写作文。
有人说,写文章难,难于上青天;
有人说,写文章易,易于吞豆花。
有人说,语言文章易写,人生文章难为…
在现实生活中,的确有人把语言文章与人生文章都作为人生追求且矢志不渝。他们饱蘸激情尽力挥洒,虽不是处处春风得意,但也听见马蹄声声。
被报刊、电台等采用3000多篇文章,虽然大多“豆腐块”新闻通讯,没有多少鸿篇巨制,但对于一个执着追求精神富裕、且大多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人来说,付出了多少心血,牺牲了多少花前月下的夫妻恩爱、电视屏幕前的合家欢乐、鸳鸯枕上的甜蜜梦境是难以估量的。如果没有宗教徒似的虔诚,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没有把生命的激情融入事业,那么,怎会结下智慧的硕果?
生命篇
竹笆、瓦板构成的笆笆房,显得格外沉寂和肃穆。倒是从山口吹过来的几许微风显示出大自然的活力。房内一位汉子正在床边忙碌,帮助床上那位产妇艰难的生产。终于,一声啼哭,报道一位新的生命降临人间。守候在屋内的家人欢喜不止,把早已准备好的坨坨肉、玉米酒捧上献给那位汉子。那位汉子是什么人?是婴儿的父亲,还是这家的主人?对于这家人来说,他什么也不是。他只是乡卫生院的一位医生。男医生当接生婆,多么不可思议,然而他的确当了接生婆。他为这里山寨的产妇接生已有80多例了。此时,这位汉子端起了酒碗向主人祝贺喜得贵子后挂上“红十字”药箱,走上了通往山下乡卫生院的路。因为乡卫生院里还有病人等着他。
翻开历史,这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事。如果沿着时间的隧道回溯,在九龙县踏卡彝族乡花椒坪村的1956年10月26日这天,也有一个彝家的生命降临在花椒飘香的寨子。这个小生命就是前面所叙的那位男医生、“接生婆”。他是这家的第二个孩子,他叫阿期的确。当时,这位小生命,肯定不知阿爸会给他取阿期的确这个名字,也不知道自己是九兄妹中的老二,更不知道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医生,与别人的生命、安危打交道,更不会知道自己还将走一条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
彝乡山寨是贫穷的。好在她的父母是开通而有见解的农民,他们说,再穷也要送孩子读书。在8岁那年,阿期的确就离开父母,走出山寨,到离家2 8公里的乡完小住校读书。13岁时,又到更远的三垭区上中学。从家到区有100多山里,途中有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由于没钱买鞋,多少次他光着脚丫,翻过了那座大山。尽管高山缺氧,脚下尖石锥脚,有时被雪风吹得四肢麻木,但他心里从没有产生过退学的念头,而是凭着坚强的毅力,一次次征服了高高的雪山、长长的山间小路,因为他心中始终点亮着一盏追求知识、追求文明的圣灯。
没有学费钱,他依靠自己早已学会的手艺,到山间砍竹编撮箕和上山挖药材、砍柴禾,然后将那些产品背到县城卖钱。没有伙食费,便自带洋芋、玉米到校煮。他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在1974年高中毕业后,成为全乡第一个高中生,被家乡父老称为“第一个乡土秀才”。当1977年从甘孜州卫校九龙分校毕业后,他又成为本乡彝族中第一代医学科技人员。为报答彝乡人民的养育之情和党和政府的培育之恩,他来到了九龙县最偏远、最落后离县城百多公里的子耳彝族乡卫生院工作,他决心把自己的知识和青春、热血献给彝乡的土地。
上子耳麻窝村的吉木两夫妇,同时患麻疹重病。被人送到了乡卫生院。当时他们人事不醒,阿期的确守在他们的病床边,经过五天的治疗,使他们脱离了死神的纠缠,又过上了人间的幸福生活。1980年,上子耳村的彝族同胞阿石各果,患心力衰竭昏迷不醒,家属已认为救治无望,给他穿上“老衣”,以待送她走上黄泉路。这时好心的村长说:送到乡卫生院,请阿期医生救救她。送到卫生院时,病人脉搏跳动缓慢,呼吸微弱,手脚开始发冷,鼻腔发黑。阿期采用综合急救措施,硬是把病人从死神那里夺了回来。后来,这位病人经过阿期近一个月的治疗,恢复了健康,回到亲人身边。
子耳乡共16个村民小组,600多户人。为给病人治病,每个村都留下了阿期的足迹,有一半的人家有他带去的药香。六年间,他共医治病人15000人(次),从未出过医疗事故。
由于阿期曾救活了一个个危重病人,特别是在他手头没死过病人,于是当地彝胞们便称阿期的确为“神医”。阿期的确毕竟不是华佗,也不是“扁鹊”,在行医中仍有治不了的“病”。经他诊断不能治疗而转到区医院等地的7个病人中,就有6个死去。7比6的死亡率,一方面说明阿期的医术还不“高明”,另一方面也说明他诊断准确对病人尽心尽责。然而阿期从这死亡率中开始思考一些更深的问题:是什么原因致使彝家山寨有那么多的病人?是经济贫穷?是文化落后?是习惯陈腐?为人看病,只能治其身,而治不了心?自己抢救别人的生命,而自己的生命又将怎样渡过?虽然他思考不出头绪,但他记住了一位共产主义战士的话: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他还在笔记本上抄下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不朽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于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致于因为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愧……”
大地篇
生命是母亲给的,没有母亲就没有生命。农民的儿子虽然走出了农门,离开了土地,但仍时对刻刻牵挂着土地、牵挂着农民。因为期是农民的儿子,身上带着母亲的胎气和泥土的眷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年,阿期出诊来到上子耳大队。此时,大队会议室正在开会,议题是要不要撤掉吉恩小队。吉恩小队土地贫脊,人口居住分散,仍习惯于刀耕火种,缺吃少穿,经济十分落后,且路途遥远,不便管理,乡干部都对此队深感头痛,撤分而治之,也许会有好的转机;但撤的另一方面却会带来人心思散,导致“烂疮快流脓”。也许真想去农村干一番事业,也许只是产生同情心,信口开河,也许是初生牛犊不怕虎,阿期对领导说:“如果我是村干部,或者是驻村干部,我一定把这个队搞好。”这话虽不是立的军令状,也不是表决心,但还是传到了乡领导的耳朵里。也许是巧合,当年阿期从卫生院被抽调到农村工作组,安排到吉恩队当驻队干部。
农村毕竟不是卫生院,村寨毕竟没有乡上条件好。阿期放下医生和干部的架子,把自己的身体和思想融入荒脊的山野和贫穷的村寨。他和队长一起,走进竹笆房,与彝胞拉家常,问寒问暖,带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缩短了干部与农民的距离。开大会小会,与农民探寻贫穷原因和发展生产良策,带去了外面的信息,拨亮了彝胞心智的明灯;改土造田,积肥造肥,推广良种,精耕细作,实行科学养畜,大搞多种经营。烈日的土地里,有他挥锄淌下的汗水滴;青翠的草坡上,有他牧羊的身影;山间灌丛里,有他和队员挖药材的笑意……,一年中,体重减了十多斤,换来了当年吉恩队的丰收,创下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数据对阿期的确的奖赏是:粮食亩产比原来增188斤,增长58%;人平粮食由原来的236斤,增加到467斤,增49%:畜产品比上年增长23%;商品率较上年增38%:副业收入比上年增48%;80%的农户都分到了钱。吉恩队迎来了苐一个火烧天,男女老少喜笑颜开,消息传遍了全乡。当年阿期的确出席了九龙县群英大会。驻队一年,要告别吉恩队了。该留下什么呢?不是为了栽纪念树,也不是沽名钓誉,他步行10多里,用了近一个月的工资共30元,从山下买回124株花椒树,然后全凭儿时农村练就的脚力和强壮的身体,洒下一路汗水,把花椒苗背到吉恩队那块他早已选好的2亩土地里种下。为防猪、羊践踏,他砍来刺笆围住花椒地,建起了全大队第一个花椒园。后来,当地人称之为“阿期花椒园”。
10多年过去了,农村早已实行包产到户,这个花椒园被分给了当地八户农户。据这几户农民统计,他们卖花椒累计收入已达12万多元。于是花椒园成了他们的“摇钱树”。先后,有人写过两篇题为《自告奋勇救一村,建成椒园作纪念》、《满园椒香,造福农民》的报道,这两篇报道被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语节目播出后。阿期的确的美名通过电波传遍四川彝族地区。1991年,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彝乡行报道组到九龙采访时,对此又进行了报道。至今,当地传着这首顺口溜:椒香飘万里,阿期传美名。苦干结硕果,彝村面貌新。当驻村干部阿期的确共有3次,而每次似乎都与土地有缘,有一次,他被抽调到远离县城上百公里的八窝龙乡工作,除出色地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外,他还为农村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一天,他下乡到海拔2000多米高的山上,看到了一片荒芜的土地,那片土地是在20世纪70年代“农业学大寨”时垦荒改造的土地。约有200多亩。由于缺水,长期荒废。寸土寸金,良田沃土岂能弃之不用,凭着良知与胆识,他用摄像机录下现场情况向县委、县政府领导作了汇报,引起了县委县府的高度重视,提出了早日恢复利用这片土地的宝贵建议。
1997年春节前,省委副书记杨崇汇率省慰问团到九龙慰问检查指导工作期间。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要求尽快利用这片土地,并当场表态省里绐10万元资金作为开发恢复这片土地的补助经费。是的,土地是慷慨的,只要播下种子,洒下汗水,春雨会激活种子的生命,而土地也会敞开胸膛,让生命的嫩芽茁壮成长。
耕耘篇
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开始时并非想当文学家,起初他考入水师学堂,后考入矿务铁路学堂,学习自然科学,以图报国,后来留学日本学医。当他回国看到中国人的麻木时,他决定弃医从文,用文艺改变人们的精神。此后,他用那支战斗的笔,写出了一篇篇讨伐恶势力的檄文,成为中国文化的主将。阿期自然不是鲁迅,他开始并没想到要弃医改行从文,他的初衷只是想业余用笔来歌颂新时代的新生活,而弃医从文则是后来之事。1984年阿期的确开始业余写作,与新闻报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当时,阿期的确在人称九龙小内地的乌拉溪乡卫生院工作。那时,农村正值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阿期是个不甘寂寞、追求精神富裕、乐于为社会奉献的人,他耳濡目染三中会精神给农村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看到新时代层出不穷的新鲜事,他总有一股按捺不住的激情欲吐后快,于是趁下班回到寝室,抄起那支封存已久的笔,在浑暗的灯下艰难地写下满腔的激情和所看、所闻、所感。当时他没想到文章的价值大小,也不管文章写得是好是劣,“麻起胆子”将文稿寄到报社。不久,投出的开头三篇文稿。相继在《甘孜报》的第二版上刊登出来了。虽然文章已被编辑改得近乎不是他写的,但当他捧着印有自己名字的报纸时,心里激动得快把心脏抖出来!是呀,自己的付出已收到成果,怎么不令人高兴呢?为祝贺丈夫小试牛刀,初见成效,善解人意的妻子特别为阿期煮了最爱吃的坨坨肉。初次写稿,难得开门红。有了第一篇,就有了第二篇、第三篇。他不停地写,不停地寄,然而,仿佛地球停止转动,仿佛钟摆停止了摆动,仿佛时间被定格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一样,他从第四篇开始,直到81篇也未见到一个铅字,他的心凉了,曾想到自费心思,洗手停笔了,但他并没绝望。他没有向自己从开始写三篇被采用三篇,到写81篇无一篇被采用的结果低头,认输。而他积极思寻事业成功的金钥匙。班廷是加拿大医生,在攻克当时的不治之症--糖尿病时,他先在狗身上作试验,他一直做到九十一条狗时都失败了,他又用第九十二条狗做试验。终于取得成功。班廷屡败屡战,征服了糖尿病,解除了成千上万的人的痛苦……阿期想起了学医时从老师那儿听来的这个故事,于是在心中树起了一座不屈不挠的丰碑。一位伟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孟子说:锲而不舍,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杨振宁说: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
阿期从历史的经验,伟人的教诲和现实情况进行了认真总结,得出了要成就一番事业,都没有一帆风顺和平坦道路可走、只有经受无情的考验,用勤奋和汗水铺路,才能达到成功彼岸的结论。阿期的确,对新闻写作立下了坚持到底,背水一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他利用所有八小时之外的时间,执着追求新闻事业,在新闻写作的道路上,摩爬滚打,练就基本功,向前冲刺。他发扬钉子一钻二挤的精神,认真学习党的新闻方针政策,掌握写新闻的原则性;系统钻研新闻业务知识和文学理论,用《中国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新闻采访与写作》、《实用新闻谈》等书指导实践;更注重学以致用,采取自加压力的办法,规定每三天必写一篇稿,投寄报社。当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为收集新闻素材,他首先坚持利用上班午休之机,到乡上找党委、政府领导了解乡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情况,找文书查找资料、数据、获取报道线索。他始终坚持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到乡机关各单位寻找新闻,到乡下各村组,深入了解农村新事,采访勤劳致富,科技致富,守法致富的素材。他坚持利用晚上挑灯夜战写稿。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写稿150多篇,见报稿10多篇,被《甘孜报》聘为通讯员。使他倍受鼓舞。爱好是成功的阶梯,有了爱好,就有了成功的阶梯。知识是大海,只有扬起风帆,航船终会驰向理想的彼岸。阿期的确在乌拉溪卫生院工作三年期间,业余写稿360多篇,在各级报刊台站用稿220多篇。由于他的新闻报道工作卓有成效,在1985年被评为甘孜州优秀通讯员,出席了由州委宣传部、《甘孜报》社联合召开的优秀通讯员表彰会。
1986年,阿期的确成了九龙县第一个从业余通讯员到专业记者的人才,组织上转行挑选调动他到县广播电视局从事专业新闻采编工作。为了当好记者,他没有八小时工作概念,也没有节假日、星期天,更没有进舞厅、唱卡拉OK、打麻将等娱乐过一次。除了上班外,他的一切业余时间全都用在采访、看书、写作上了,每年业务考核都获优秀。他懂得“闭门造车”是不行的,“功夫在诗外”。他很注重一个记者的职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为了采访新闻和收集写作素材,他走遍了全县18个乡镇、40多个村委会,200多个村民小组。消灭了边远乡无新闻在报刊台站上登播的历史。有人说,新闻记者走南闯北最潇洒,其实,新闻记者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职业之一,虽然现在是和平年代,在采访中仍然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危险。
阿期在记者生涯中虽然多次遇险,但都化险为夷,安然无恙。九龙到凉山州冕宁江口的九江公路,是甘孜州又一条重要的出境通道,在修筑这条人称千难万险公路时,他曾前去采访了7天。工地上,炮火连天,飞沙走石,好几次险些被从天而降的飞石将他击中,要不是他反应灵敏,也许早已被飞石击入江中,魂归江水,尽管遇到危险,但他毫不在乎,圆满完成了采访任务,采写的长篇通讯《九江路》被《民族杂志刊用。他采写的消息、通讯、杂文、游记、散文、调查报告等文章,先后在《甘孜日报》、《四川日报》、《民族》杂志等省内外10多家报刊上发表。被省内外10多家报刊聘为特约记者,被中华全国农民报协会丛书编辑部聘为特约撰稿人。先后破格获得了助理记者、记者职称,成为九龙县第一个新闻记者,也是康巴彝族中第一个新闻记者。1984年至1997年,他在各级报刊、台、站共计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2086篇,其中县站用稿1520篇,《甘孜报》用稿358篇,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用稿208件。有10多篇作品获得全国、省、州二、三等奖。先后6次被《甘孜报》、《民族》杂志等新闻单位荣评为优秀通讯员,并获得一次特等奖和三次一等奖。1992年被九龙县委、县府评为优秀记者。1994年入选《中国当代广播电视界名人大辞典》,同年被州、县志办推荐入选《中国彝族名人大辞典》。
为四个文明建设奉献知识和才学,是人生价值的最好体现。阿期不仅写了成百上千篇新闻作品,而且写出了几本珍贵的民族文化书,对宣传九龙、提高九龙的知名度作出了斐然的成绩,自己也成了州、县内外读者公认的名记者,给九龙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发自内心的赞扬。居里夫人说,荣誉就像玩具,只能玩玩而已,绝不能永远守住它,否则就将一事无成。阿期说,荣誉是鞭策自己不懈努力的起点,如果只是为了追求荣誉,自己将会停滞不前。对今后,他巳制定出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他将从新的起点,往前迅跑,因为他知道,只有辛勤的耕耘,才无愧春天的美丽。
参政篇
人生在拼搏的路途中,迎来不同的精彩场景,世间万事皆人为,人事仓桑潜升迁。阿期的确在宣传九龙,提高九龙知名度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后,1989年县上推荐他担任了甘孜州政协委员。“政协是舞台,委员是演员”,委员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政协形象,关系到政协职能的发挥。阿期的确参加第一次政协会后,很长一段时间,他在思索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参好政,建好言,就需要具备各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水平,不然你怎样审议好政协工作报告,怎样协商讨论好政府工作报告和其他报告,怎样提出各方面有价值的建议意见和有质有量的提案。要做好一名称职、优秀的政协委员,就得要成为全面学习的通才员,深入实际的调研员,反映群众心声的传达员,政府行政能力的评论员,廉政建设的监督员。于是他给自己定下了坚持岗位工作出色,委员职责发挥好的强求标准。定了就算,说了就办到,他从当上州政协委员后,他自觉做到更加爱岗敬业,加强业务学习,加倍做好本职工作,不分星期天和节假日、全身心投入到新闻采编事业中,发扬新闻工作者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生命危险的精神,不管白天黑夜采写稿子,编排本县新闻节目,为宣传和提高本地区知名度作贡献。同时,他充分利用自己是新闻采编人,每年都要深入基层和各条战线采访的工作之便,围绕改革、发展和稳定的主题,认真了解社情民意,收集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难题,留心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冷点问题,注意廉政建设方面的反映,关注资源开发当中出现的突出矛盾,调研“三农”和基础设施建设情况,注视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等。然后梳理成各种备用的资料,如重要社情民意,政协工作参考,政府工作建议,政法工作题议,重要提案等。带到政协全会上,发有准备之言,交早写成的重要提案,献有价值之策等,充分发挥他的委员职责作用。且年复一年坚持这样去做,他的委员热情和作用发挥能力,可以说得到了组织领导的认可,所以他连续担任了州政协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且在委员中脱颖而出,连任三届常委,兼任二届州政协文史委副主任。20多年来,作为一名老委员,他记忆犹新,参加列会70多次,研讨会3次,每次会他都不敢怠慢,都有所表现,先后提交有情况、有分析、有举措的提案60多件,有的提案得到了表彰奖励,有的提案作为了提案报告中的列举,先后提出100多条可供参考的建议意见,有的得到了党政部门的采纳,有的成为了工作参考。如2009年在政协全会上提出创办《甘孜政协》杂志的建议,可以说与州政协不谋而合拍,2010年创办了《甘孜政协》杂志,这是令甘孜政协人可喜可贺的新生事物。提建议,提提案,反映社情民意,是对委员的基本要求,在开展这“三项”活动中,从不减热度,出色而为,从而得到了州政协的认可,给他授予了先进个人称号。
俗话说,真有缘,缘上加缘,他算是与政协真有缘了,1998年,组织上调阿期的确到县政协工作,并委以政协常委和副秘书长的重任。到政协工作,他就是到娘家工作了。过去只是个政协委员,每年按规定参加例会外,其他时间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现在工作岗位在政协,自己既是政协工作者,又是政协委员,一岗双责都在政协,这就需要既要做好本质工作,又要履行好委员职责。久经委员职责实践,他对政协履职可以说并不陌生,但对做好政协工作还得从头开始。政协是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重要的政治协商机构,是发扬民主的舞台,是政协委员之家,是团结民主的殿堂,是各族各界的纽带,深感做好服务工作很重要。在政协这个大家庭工作,感到很和谐,领导们和蔼可亲,工作经验丰富,对我们传、帮、带很有好处,大家一起工作非常团结协作,没有任何内耗,都是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他在这种工作环境里,在政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始终坚持学为先,调为基,团为重,思大局,谋发展,作贡献,力求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发挥好政协不是说就是写,不是写就是说的作用,积极承担撰写了大量的调研视察报告和提案、政协论作、宣传稿件、撰写主编文史资料与民族文化书,受到了领导的好评。
在履行职责当中,他围绕全州中心工作,发挥作用,在州政协全委会和常委会上,积极参政议政,谏言立论,先后提出建议276条,写出调研报告20余份,撰写具有科学性、严肃性、操作性和有情况、有分析、有举措的提案60多件。2003年被政协甘孜州委评为开展“写提案、提建议、反映社情民意”活动先进个人。2004年撰写的“大力发展农村能源来代替传统的用能方式”提案,被政协甘孜州委评为全州政协优秀提案,并予以表彰奖励。九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县上一直把阿期的确作为党外优秀干部培养,在1998年调任县政协常委、副秘书长基础上,2001年县上又破例提任阿期的确为县政协教科文卫群团文史委主任,2002年当选为县政协副主席,留下了5年3提升的闪亮口碑。继而兼任甘孜州政协文史委副主任至今,2011年4月,又升任九龙县正县级干部。知思图报,不负众望,阿期的确担任州县政协领导以来,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思大局,服务大局谋发展,建言立论作贡献,坚持做到学为先,调为基,团为重,站好角度,参政参在点子上,议政议在关键处,积极发挥履行职能作用。先后撰写了60多篇调研论作,受到州县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好评与决策参考。其中10多篇调研论作,被政协甘孜州委转发全州各县政协参考。30多篇调研论作,在国家相关文化单位评选论文中,获得1个国际金奖,10个特等奖,20个一等奖,有的收入《世界华人重大科研成果公报》,有的编入《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获奖经典》和《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精选》(华人卷Ⅲ)。先后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新闻和文学作品380多篇。1999年被中共九龙县委、政协九龙县委员会授予优秀政协委员称号。2010年被甘孜州政协荣评为“全州政协先进工作者”称号。
自古名言不空说,物质金钱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阿期的确是个坚定追求精神富裕的人,他从不浪费光阴,利用一切宝贵时间,进行各方面的资料收集,潜心研究本地区民族文化,撰书成果不断,先后撰著和主编出版了《九龙民间风情》(获九龙县科技进步奖)、《九龙之子》(甘孜州首部公开出版的长篇人物纪实之作)、《九龙巨变》、《辉煌九龙》、《九龙汉族山歌集》、《九龙彝族谱系文化》上、中、下三部巨著、《九龙彝族历史风情人物文化》、《九龙藏彝汉民俗风情》。撰写了《九龙彝族志》、《九龙广电志》、《秘境龙部乐》。收集整理了《九龙藏族山歌集》、《九龙彝族歌谣集》、《九龙十八乡风釆》、《九龙水电闪金光》、《九龙物人通讯集》等,被人称为“九龙名记丰收作家”。1994年入选《中国当代广播电视界名人大辞典》和《中国彝族名人大辞典》。做有益亊,留有载名。新闻媒体曾16次刊登过阿期的确的闪亮事迹。即“彝家山寨的骄傲”、“写写我们自己的队伍”、“抽调当驻村干部,建花椒园作纪念”、“苍茫大地写华章”、“阿期的确:建言献策作贡献”“秘境九龙的歌者”、“阿期的确论文获国家级评选特等奖”、阿期的确论文入编《世界优秀学术论文文献》、阿期的确论文获“世界重大学识成果”评选特等奖、“阿期的确入选《世界名人录》”、“阿期的确荣获中国世纪大采风全国‘百佳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称号”、阿期的确被中国文化研究院授予“全国十佳优秀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书写人生华章,倾注政协情结”、“阿期的确是第一个写出彝族父系文化的人”、“滚烫汗水渗透九龙彝家谱”。
荣誉篇
挑战自已,精彩继续。阿期的确,1992年以来,先后12次被中共九龙县委,九龙县人民政府授予“优秀新闻文化宣传工作者”称号,并给予宣传九龙最高突出贡献奖金。2000年在第一个中国记者节中,被中共甘孜州委,州人民政府授予“甘孜州首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2004年被甘孜日报社授予《甘孜日报》建报五十周年“十大功勋通讯员”称号。2005年被中国世纪大采风组委会授予全国“百佳优秀新闻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2006年,被中国文化研究院授予“全国十佳优秀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6月,被中国文化研究院和国中科学发展研究院授予“全国十佳和谐文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2007年8月,被中共九龙县委、九龙县人民政府授予“九龙县首批拔尖人才”称号。2007年11月,被甘孜州委宣传部、甘孜州新闻工作者协会授予“甘孜州第二届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
人生乐趣,在于推销自已。阿期的确20多年来,坚持笔耕不懈,为党歌功,为国颂德,为民代言,先后在各级报刊电台发表3300多篇新闻通讯和文学作品,因而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先后接受聘任甘孜日报特约记者、四川人民广播电台集体记者、四川政协报特约记者、新闻人物报特约记者、中华全国农民报编辑部特约记者、北京燕图联文化发展部特约作家、四川科技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北京时代学人文化研究院院士、焦点中国杂志社理事、中国经济出版社中华人物丛书编委会编委、中国科技研究交流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国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行业研究员、中国国际网络电视台理事会会员。先后加入中国国际专家学者联谊会担任理事、加入世界华人交流协会担任理事、加入世界经济研究中心担任特约研究员。担任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华民族振兴基金会副会长、世界人物出版社特约顾问编委。
做事于世,留名于世。阿期的确的主要成就先后入选世界华人研究中心与中国国际文化传媒出版社联袂组编的《世界华人文化名人》;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华人交流协会、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主持编辑、国际经济文化中心协助、世界人物出版社出版发行、美国海外艺术家协会主席陈其旋先生亲笔提写书名的《世界人物辞海》;世界华人交流协会、世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世界人物出版社、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联袂组编的《世界名人录》;世界文献传媒出版集团、国际传媒人物传记中心、北京东方诸贤文化传播中心、人类主流人物研究院联编的《人类主流人物辞库》等78部国内外名典辞书。人生价值,包含在社会荣誉中。阿期的确以他突出的业绩、显著的贡献,先后获得了很多社会各界给予的荣誉称号。2004年被共和国改革英模评审委员会、新华英模丛书编委会、新华英模文化中心联合评审授予“共和国改革英模”荣誉金奖称号。
2005年先后被世界名人联谊会、世界华人文献研究交流中心授予“世界名人杰出华人”荣誉称号。被《建党八十五周年经典纪录》编辑部授予“优秀党外人士”荣誉金奖称号。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服务中心编委会授予“中华骄子”荣誉金奖称号。被中国红旗颂杂志社、爱国功臣大典编委员会授予“爱国功臣”荣誉称号。经中华文献丛书编辑部专家委员会评审,授予“中华精英”荣誉称号。被新世纪兴国人才信息汇编编委会授予“新世纪兴国人才”金奖。2006年先后被中国科学发展研究院、中国创新研究院授予“全国十佳先进创新工作”荣誉称号;被中国文化研究院、中国科学发展研究院授予“全国十佳优秀文化工作者”荣誉称号;被《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编委会评为“迎奥运促和谐文明楷模”金奖;被中囯亚太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中国百业风云人物”称号;被中国精神文明大典编辑委员会评为“迎奥运促和谐文明楷模”金奖;被中亚联合国际经济发展研究中心授予“世百名行创新杰出人才”金奖;中华名人协会中国书画研究院授予“风云人物”金奖。2007年先后被农民日报社大地文化艺术、新农村建设丛书编委会授予“中华楷模”荣誉金奖称号、被中国文化研究院和中国科学发展研究院授于“全国十佳和谐文化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被《科技创輝煌》编辑委员会评为“百佳科技创新人才”金奖,并授予“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2008年被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世界华人文化研究中心,海内外经济纵横杂志社授予“世界杰出华人突出贡献奖”荣誉称号;献辞大典评为‘中华名人·人文百业名流’并授予“中华名人奥运献辞”荣誉称号2009被中华创新人物大型征文活动组委会,中华人物系列丛书编辑部评选荣获“中华优秀创新人物”荣誉称号;被世界文献传媒出版集团、国际传媒人物传记中心、东方诸贤文化传播中心、人类主流人物研究员联合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奋进主题活动”评审中授予“拓荒者荣誉称号”。建国60周年获“共和国百业英才人物”荣誉奖并授予“共和国百业英才人物”荣誉称号;被中华国际名人协会、北京盛世天龙文化发展中心、中华名人系列丛书编辑部、《祖国万岁》采编中心授予“共和国奉献者”荣誉称号。2010年被中国科学家协会、创新成果与学术交流高峰论坛组委会、《科技创新輝煌》编委会荣评为“科技辉煌、中国年度最具影响力创新成果100强”金奖。被农民日报大地文化艺术、新农村建没丛书编委会评为“中华楷模”金奖。2011年在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会、中华民族振兴基金会、中国幸福指数研究院联合评选全国模范和谐幸福家庭活动中获得“全国模范和谐幸福家庭”荣誉称号。被世界华人文化名人协会,中华全国管理创新研究会,海内外经济纵横杂志社,世界文化艺术研究院联合授予“世界华人杰出创新人物”荣誉称号。
家庭篇
打拼几十年,已成为康巴彝学专家、作家、文化名人,在什哈景里八子家族中苐一个正县级干部的阿期的确,除了在事业上取得成就欣慰而外,他一生中感到高兴的是,娶到了一个九龙的漂亮美女为妻,芳名田秀蓉,彝名额祺嫫嘎呷珥铪,是木古九子家族哈拉额祺支糸之女,她不仅是九龙公认的一代美女,而且也是九龙彝族中苐一代有大学文化的女性高级教师。幸运有缘,家庭美满,阿期的确生得一男一女。长女阿茵杰是个天资聪颖,漂亮丽质,知书达理,文静乖巧,争气孝敬的女子,在读大学英语本科时表现出色,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获得优秀学生干部称号,获得师范类三等专业奖学金,考得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壹级证书,考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资格证书。普通话测试获得二级甲等证书,拿到四川大学新闻与文学本科,获得双文凭和优大生称号,取得英语本科学士学位。毕业就参加全省招聘到高原明珠九龙县沙坪中学任英语教师,深感找到了专业对口的满意工作,并且担任班主任得心应手,工作一年就获评了优秀教师,职称评定了中教二级,撰写的“农村中学英语情景教学初探”论文,获得了全国三等奖。儿子阿津向是个很有个性,思维睿智,明辨事理,低调幽默,帅气萧洒,志存高远的孩子,现在西南民族大学读大学本科,任学校社团管理部部长兼文学社副社长。入选校艺术团,主演的舞蹈先后获得二等奖,一等奖,特等奖。执导的一台大型歌舞登上星星剧院,编导的服饰展获得团体冠軍,个人才艺表演获得冠軍。2009年参加学校辩论赛中获得优秀辨手,得到了同学和老师的赞尝。
阿期的确,是个性阳光,人品高尚,说话讲依据,做事讲效果,对人讲真诚,始终爰党爰国爰民的无党派著名人士。他生活上烟酒不沾,坚持吃鲜吃素,很少吃荤,晚上10点钟入寝,早上七点钟起床。应酬上以茶代酒,讲贴切语言敬人。他教育、引导、启发孩子,要有安全意识,保养意识和事业意识。他要求爰人,勤俭持家,不羡慕物质富裕,坚持家庭和睦,夫妻有错讲道理,孩子有错多引导。他要求家人遵纪守法,对外要随和,对内要温和,遇事要冷静,必须得绕人处且绕人。对长辈要敬重,对妇幼要爱护,对同志要关心,对社会要奉献,对人民要热爱,对党要诚实,对国要家捍卫。经营人生,推销自己,是阿期的确的人生格言。
评传篇
在《康巴彝族历史文化大全》人物传志前言中作了这样的评传:经营人生,推销自己,是阿期的确的人生格言。阿期的确,的的确确是一位有崇高理想和思想境界,对文化事业执著追求、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和精益求精的学者;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和勤勤恳恳的开拓进取人士;是一位对生活积极向上、简洁朴素、淡化习俗、不庸俗不铺张、不沾酒不吸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君子;是一位对朋友真诚厚实、稳重记情和以茶代酒的良师益友;是一位对自己艰苦朴素,淡泊名利,廉洁正派的康巴彝族文化泰斗;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康巴彝族文化巨人。阿期的确从事过医疗卫生工作,具有较高的医德医技,为病人排忧解难,为患者解除病痛,使患者转危为安。他曾熟练地背诵和庄严地宣誓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他凭着仁慈和责任行使他的职业。他把病人的健康置于事业之上。凡患者需要的他都尽力满足。他尽一切能力,维护医生的荣誉和崇高的传统。用圣洁的手和纯粹的心精湛而严肃地为病人服务,深受病人和家属好评。后来身边涌现的一件件先进事迹,激发他撰写文稿宣传报道的萌动,他便象鲁迅先生一样齐医从文,在新闻文化业余战线上一干就是几十年。从黑发如森的壮年到满头银发的中老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顽强拼搏,为康巴新闻、康巴文化、康巴彝族文化做出了巨大贡献。诗人苏久拉铁曾以《文化巨人》为题,赠给的确专家如下诗句:“辛勤耕耘创事业,呕心沥血甘清苦。历尽沧桑觅古籍,传承瑰宝写春秋。独以暗香傲群枝,为文消得发银白。春华秋实三十载,文坛功高白云向”。年轻时,他长期工作在采编一线和农村基层。12年采访路、50余册采访本、400多万字采访笔记、走遍了九龙县63个村265个村民小组,是他“用脚底板写新闻写通讯写文学写历史”的真实写照。他经常说,作为记者和文化人,除了要当好历史记录者,还要当好党和政府的耳目和喉舌,树立起对党和人民及这个时代高度负责的精神。他说,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是记者和文化人的基本功,真正的“三贴近”,不是硬拉着,不是被推着,更不是被逼着,而是用真情拉近与采访对象的距离,是同采访对象贴心、贴感情,心灵交融、情感共鸣。他把“三贴近”看作新闻文化工作者的自身需要,他用事实说明,记者的“根”应该深深扎在基层,扎在群众之中。他的新闻作品都是在新闻现场抓来的,都是靠两条腿跑出来的。他超乎常人的付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新闻文化事业的坚定信念和不停耕耘以及为九龙县的经济社会建设出谋划策、勤奋工作的优秀表现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肯定和好评。“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组织上把他从主编记者提到局长助理、提到政协秘书长、再提到政协九龙县副主席、甘孜州政协常委,同时荣获了国家、省、州多项奖励和荣誉,载入了各种《名人史册》。
这些辉煌业绩的取得足以说明阿期的确的一生是敬业、奋斗、拼搏的一生;工作30多年来,阿期的确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和新闻观指导新闻文化和政协工作实践,坚持正确舆论和参政议政导向,他“心中有爱”。始终把人民群众作为工作主体、报道主体和服务对象,自觉做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受得住委屈,抵得住诱惑;他“脚下有根”。用踏实勤奋的实践精神、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严谨扎实的工作和采访作风,扎根实际、扎根生活、扎根群众,按照“三贴近”原则,既把群众作为力量之源,又无私地为群众服务。他“激情饱满”。干事业需要饱满的激情和执着的精神,成功总是属于那些充满激情而且认准了目标,就坚持到最后的人。
阿期的确30多年来,始终保持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牢牢把握政协工作和新闻文化工作的制高点,坚持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以一股子韧劲、冲劲、干劲,顽强拼搏,迎难而上,每年力争做几件有影响、有特色、有成效的大事,全面提升政协参政议政和文化工作的影响力。针对甘孜州和九龙县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以及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经常开展调查研究,在州县政协会议上反映社情民意,进行提案、建议,受到各界人士的肯定和赞扬。阿期的确的作品更是将其颖悟之天性、深沉之关怀与厚重的学识积累展现得淋漓尽致、水乳交融,特别是对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诸多问题都做出了扎实、可信而独领风骚的诗意论述,成为千古一绝、蜚声彝族文化界。
作者简介:
沙马鲁石、男、彝族、生于1966年06月。1986年10月参加工作,四川九龙人,祖籍破窝拉达斯打波西(今越西县丁山乡),大专文化,中共党员,武警消防退伍军人。现供职于九龙县雅砻江矿业有限责任公司选矿厂综合办公室主任。2010年至2011任九龙县《彝族谱系》编委、《九龙县彝族历史风情人物》编委,2019年任政协九龙县笫十三、十四届委员会委员。 系四川民族文化影像艺术协会藏羌彝走廊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员证编号:00193)、甘孜州作家协会会员(会员证编号:00137)、康巴(甘孜州)民族文化研究学会会员(会员证编号:00108)、九龙县摄影协会理事等。业余爱好文学·摄影创作,自九十年代创作文学.摄影以来,各类作品载于《民族》、《四川党建》、《康巴文苑》、《星星诗刊》、《当代诗人》、《作家》、《散文》、《新时代摄影》、《人民摄影报》、《西南作家》、《凉山文学》、《贡嘎山》、《甘孜日报. 康巴周末》等报刊近百余篇,部份文学·摄影作品荣获省、州、县级二、三等奖、创新奖、优秀奖。多次被各级报刊文化单位授予优秀文化先进个人,优秀通讯员等。
(本文原载彝族人网,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