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都市报 文/李晓超 图/白史各提供)2019年1月,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来自在川单位的人员共125人上榜。凉山州民族宗教委民族研究所的白史各教授是我州唯一一个享受此特殊津贴的人。
白史各是何许人也?为何能获此殊荣?记者走进凉山州民族宗教委民族研究所,与白史各展开对话。她的故事,在我们视线中清晰起来。
白史各和联合国妇女署国别主任汤竹丽女士在联合国留影。
获奖者白史各:凉山首位人文社科领域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未来的路,还是会继续我的使命”
白史各是凉山州民族宗教委民族研究所译审,2006年3月,取得副译审任职资格。2014年12月,取得译审资格。凉山州第八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凉山州突出贡献拔尖人才(2006年至2009年度)。2018年凉山州委掌握联系高层次人才。
能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所需条件苛刻,必须有专业技术业绩和成果,贡献突出,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学术造诣高深,是学科领域带头人或研究成果有开拓创新和重大科学价值,必须是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等等。白史各能够在这样的选拔中脱颖而出,与她的刻苦砖研以及热情奉献分不开。她长期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多年研究凉山彝区生态环境——贫困村落——流动人口——社会性别——毒品/艾滋病等社会焦点问题。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成绩卓著,对社会发展和学科建设做出突出贡献,主持的课题研究均与凉山彝区为调查重点。长期使用彝汉双语作调查、研究工作。申请主持实施联合国妇女署性别倡导基金、全球基金等公开招标国际合作项目20余项,省、州政府招标项目6项,省(部)级重点研究课题2项,凉山州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资金重点资助项目2项,参与世界卫生组织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十多项。已发表论文成果及撰写调研报告共计200余万字,参与审稿的文字超过150万字。学术成果获得联合国、全球基金、省(部)级、凉山州人民政府重要奖项20多项。
白史各主持的2006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规划项目成果《艾滋病预防知识》(彝汉双语)科普读物
白史各能够获得这项最高荣誉,可以说是填补了州内人文社科领域的一项空白,为凉山州的人文社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能够得到来自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领导以及老百姓的肯定,是对我所有付出的最大回报,我很欣慰,未来的路,还是会继续我的使命,关注民生问题,尽我绵薄之力,为老百姓服好务。”白史各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成长者白史各:成长中的磨砺造就了工作中的狂人
“父母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
白史各创造了凉山很多个第一和很多个唯一,在很多老百姓眼里,她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女人。她遇事冷静、做事干练、自尊自强,为了帮农民工讨工资,她与黑恶势力背景的黑劳务黑中介斗智斗勇,为了宣传防艾知识,她独自一人奔波在山区和珠三角地区,并近距离接触艾滋病患者,为了了解彝族妇女的生育健康问题,她走村串户。她的个性和她成长中的经历分不开。所以,要知道白史各是怎样一个人,一定不能错过她的童年生活。
没有伞的孩子 在雨中奋力奔跑
我们把画面切换到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金阳县最偏远的高寒山区南瓦乡。
白史各的父亲是毕摩世家出身,16岁参加革命,是当时彝族中少有的开明之士,也是早期接受汉族文化知识的人,在重男轻女观念根深蒂固的彝族社区,白史各的父亲却坚持让家里的三个女孩儿走进学校,学习知识。
学校很简陋,冬天下雪时,雪花簌簌地飘进教室,白史各坐在石凳上,冰冷彻骨,但这并不影响她认真学习的心,放学回到家,她要借着天光,抓紧时间做家庭作业,背诵课文。
16岁时白史各在阿勒南瓦的山上的留影
父亲是个严苛的人,从小教育白史各兄妹几个,要做一个自尊自强自信的人,要用知识来武装自己。为了监督孩子们学习,每天早上天不亮父亲就会起床为孩子们准备简单的早饭,即使是去河里洗衣服洗澡的时机,父亲也会让几个孩子坐在河边的大石板上,轮流读书,谁念错了,就要受罚洗衣服。
在父亲的谆谆善诱中,白史各对学习充满了信心。至今还记得父亲对她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这个女儿,将来一定会与众不同的。
然而,父亲却在48岁时离开了人世。父亲走了,整个家的担子全落在了母亲身上。为了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母亲白天工作,下班后下地干活。
工作时,母亲背上背着弟,胸前抱着妹,冒着严寒风雪穿行在金阳县丙底乡村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走村入户开展妇联工作,后来组织上考虑到母亲的实际困难,将母亲分配到金阳县南瓦乡营业部当售货员。母亲每天早上8点开始站在门市里为四面八方来的乡民提供服务,下午8点下班,每天站岗12个小时。下班后,母亲背着妹抬水煮饭。吃完晚饭已经晚上9点左右,此时,弟妹睡觉啦,母亲就扛着锄头到离家一公里远的山上挖地种蔬菜土豆。吃不完的蔬菜和土豆出售作为四子妹的书学费。
“母亲这种艰苦朴素,吃苦耐劳、勤俭持家、坚韧不拔的精神影响我们一生。”
白史各与78岁的母亲合影
到了假期,白史各就去工地上打零工背砂石,几十斤重的砂石,在白史各稚嫩的肩膀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冬天,后背湿透了,没过一会儿,结成了冰,想停下来休息一下,但她知道自己不能停下来。
“生活特别艰苦,但母亲没有叫过一声苦,没有想过让我们几个孩子放弃学业。相反,她和父亲一样,教育我们要好好读书。
生活中的艰难,让白史各明白,没有伞的孩子,必须在雨中奔跑。
梅花香自苦寒来 “我努力了,我做到了”
小学刚毕业,初一才读了一个学期,南瓦区的中学就停办了。要继续学习,就要去七十多公里外的县城。南瓦乡到县城,没有公路,只能绕着一条崎岖蜿蜒的羊肠小道下山。
凌晨三点,鸡还没叫,母亲叫醒了白史各。那一天,母亲背上了当晚准备好的土豆、荞麦粑粑,带着白史各从半夜走到夜里9点,才到学校。
白史各是班里个子偏小的女生,却被安排到最后的位置。每天上课,她只能偏左偏右转换方向才能看到黑板,有时候前面的同学叽叽喳喳讲话,就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
1987年时青春靓丽的白史各
有一天,前排的同学又开始打闹,白史各忍无可忍,把课桌使劲一拍,大声吼道:“你们不学习就滚到后面来坐,不要影响我。”教室里的喧闹戛然而止。
“直到现在,很多老同学还把这件事情挂在嘴边,哈哈。”
从农村来到县城,白史各由于基础太差,很多课都跟不上,为了不落后,她只能奋起直追。
晚自习下课后,她就躲在寝室的被窝里,点着马灯继续学习。为了不影响同学,有时候她干脆就在楼道里,借着微弱的月光看书,老师发现后,把教师办公室的钥匙交给了她。有了这样的鼓励,白史各更努力了,每天不到半夜,她不休息,学习途中太冷了,她就到操场跑几圈,身体暖和了又继续看书。
“那时候的政治经济学,厚厚一本书,我倒背如流。”
梅花香自苦寒来。白史各的努力换来了优秀的成绩,连老师也对她刮目相看。
1986年,白史各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本科,当时金阳县共三个本科,她是唯一的女生。那一天,她接到老师打来的电话,由于大雪封山,手摇电话机信号很差,她断断续续听到老师的声音“喂……喂……史各……史各,考上了考上了,西南民大……”刚说到这里,老师在电话那一头哭出了声音,这一边,白史各也泣不成声。
挂掉电话,她在雪地里奔跑呐喊,“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1988年,在西南民族大学读书时的白史各。
往事不堪回首,可是不得不去回首。如果没有当初的冰冻三尺,就不会有今天坚毅向前的白史各。童年乃至青年时期所有的磨砺,造就了白史各自尊自强、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个性,让她在如今的工作中,脱颖而出成为佼佼者。
2000年,白史各去日本神户参加第七届亚太地区国际艾滋病研讨会,中国3000多名代表参加,只有她是唯一来自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基层女性代表。站在台上,她感慨万千,她说:能够代表我们国家少数民族女性,在亚太区舞台上发声,能够为改变基层老百姓的生存现状,奔走呼号,为他们代言,帮他们维权,我很荣幸,我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我努力了,我做到了。”
守护者白史各:坚持禁毒防艾工作二十年
“因为努力,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
临近春节前,白史各接到了广东省东莞市艾滋病防治研究所所长打来的电话,内容是已被确诊的凉山籍流动农民工艾滋病感染者不愿意拿确诊报告,成为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当中的突出问题。
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非常严峻,节日的喜悦唰的消失,白史各的心,紧紧地纠结在一起。
投身艾滋病研究和防治工作近二十年来,每当看到有人通过及时救治,挽回了生命,她的心就会宽一些;每当听到有人感染了艾滋病,她又立刻提醒自己,脚步不能停下来。
幸而,在她和抗艾志愿者们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艾滋病,懂得了这种病可防可控可治以及如何去防治。
投身艾滋领域研究 凉山州最早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家
上世纪90年代,白史各在一次下乡过程中,见到了艾滋病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她便下定决心,将研究视野投向艾滋病这一领域,在艾滋病领域进行了长期的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工作。
与联合国妇女署驻华办公室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合影
她开始走村串户宣传艾滋病的危害以及艾滋病的防治。为了宣传到位,她每到一个乡村,不开会不讲资料,就是把相邻几户人家聚在一起,聊天。用最轻松的方式方法,让村民们去了解艾滋病。面对面宣传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这是一项费时费力的工程,但她一直坚持在做。
2000年12月,白史各被聘为四川省中英性病/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专家库成员,成为当时凉山最早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专家之一。
为了推动公民社会参与和服务艾滋病防治工作,2003年,她倡导组织了致力于社会发展和抗击艾滋病的民间组织——凉山州社会性别与艾滋病防制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历经两年多的坎坷之后,2005年3月23日,该组织正式注册成立,成为凉山本土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民间组织。
白史各被推选为研究会法人代表、会长。从此,在她的研究所工作之外,她肩负起了组织一个民间团体参与艾滋病防治的重任。
热心成立研究会 四处奔波找项目支撑研究工作
研究会成立之初,就有100多名会员加人,理事会成员10多人,大家热情高涨。但是,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仅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具有持之以恒的决心,才能一直坚持并发展。
当时面临的最大困难是没有开展活动的经费,缺乏能力建设。于是,白史各千方百计申请各种项目,不断加强本组织“财务诚信与透明”的能力建设。通过自身能力建设,吸引项目的投入,通过项目的实施,在促进研究会发展壮大的同时,为艾滋病防治事业作一些实事。
2005年,参加日本神户第七届亚太国际艾滋病研讨大会,代表中国少数民族NGO
研究会争取的项目开展地区多属于偏远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大多交通不便、通信闭塞,她们经常每天早上7点出发,晚上7点才能返回住地。秋冬时节,风雪徒步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寻找真正需要帮助的目标人群,春夏雨季,行走在山路上,常会遇到山体滑坡、泥石流等。但对工作发自内心的热爱,让他们抛却了这些恐惧,年复一年,走过了无数条艰辛的路。
长时间的彝汉双语做田野调查研究,白史各以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的视野研究凉山彝区生态环境、流动人口、社会性别、毒品/艾滋病等社会焦点问题,申请主持和参与的课题研究均以凉山为调查重点。已发表论文成果及撰写调研报告共计200余万字,出版发行专著《毒品预防读本》《艾滋病预防知识》,这些著作都填补了凉山彝汉双语艾滋病研究领域的空白。
艾滋病防治工作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就能完成的,这是一段很长的路,终点在哪里,谁也不知道,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于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和教育却不能停下来。
“正是有了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努力,我们看到了更多的希望,我们还将看到更大的改善,这一天不会很远了。”
白史各参与制作的农名工防艾宣教片光碟
披上战衣,她是铁娘子 褪去光环,她朴实无华
很多人都会为白史各获得的各项荣誉点赞,对于生活中的她,却一点也不了解,采访中,记者梳理了一段简短的对话,来看看,这位工作中的女强人,有着怎样柔情的一面。
问:白教授做了很多实事,有时候甚至分身乏术,是什么样的力量在支撑着您完成这么多的事情?
白史各:是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国家、社会、民族的责任,忠诚事业,纯真待事待人;恪尽职守、尽心竭力地工作。
问:作为一名彝族妇女,又是凉山州第八批学科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加上艾滋病预防工作,白教授事事倾力亲为,也获得了很多肯定,自己感觉压力大吗?压力来自哪里?又是怎样去减压的?
白史各:压力山大。压力来自于老百姓的需求,往往会把压力变成动力。比如殚精竭力申请国际国内包括国际组织、政府部门、民间组织的各种能够切实解决老百姓需求的各种项目,通过项目的支持,解决他们的需求问题。2000年,我在昭觉县竹核乡开展入户艾滋病宣传工作时,通过我帮助的一位感染者坚持服药至今,生活态度很积极,目前,新修了楼房,外出务工增加了家庭经济收入,重拾了自尊和信心。帮助农民工理性合法维权讨薪,搭建农民工就业平台,帮助民间工头注册劳务派遣公司,规范劳务派遣行业企业,帮助农民工返乡创业,通过我帮助的新疆架线工、昭觉县新城镇塘木村村民马海木呷在县委县政府的帮助支持下,于2017年成功注册成立“昭觉县高山农户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7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创收脱贫。他还积极入党,目前,已被推荐申报全国劳模。
白史各主编的凉山劳务派遣经纪人社会责任标准
问:工作中,白教授是个女强人,生活中的您,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白史各:工作中比较刚性,甚至被有些同仁称为“金刚娘子”“铁娘子”,对待工作始终有一颗严谨细致的心和一丝不苟的韧劲,这是长期从事田野调研工作形成的职业素养。因为我的坚韧不拔,牺牲节假日和休息时间长期做公益,从事禁毒防艾工作1998年至今20年,开展民族文化研究工作1991年至今28年,开展流动人口农民工调研工作2011年至今8年。通过这一“韧”性坚持至今,出了成果,成就了自己,帮助了千家万户。这是我在别人眼里的“女强人”的快乐和幸福。
生活中的我很“柔”性,上得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是个普通的家庭妇女。相夫教子、勤俭持家、煮饭洗衣,喜欢栽花养草、泡泡菜,热衷旅游摄影交友。
问:想问问白教授一个老话题,您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白史各:我的幸福很简单,希望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老百姓,成就未来,同一蓝天下的他们有尊严地生活,幸福指数逐年增高。这就是我的愿望和幸福。其次,我能够解决他人的需求,而别人同样需要我,这使我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幸福。
问:新的一年刚刚开始,您的新年愿望是什么呢?
白史各:砥砺奋进、无私奉献、科研创新、再创佳绩、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倡导者白史各:倡导性别平等、关注彝族女性生育健康
“每一位妈妈都值得被人尊重”
白史各教授和项目组一行看望通过布拖县妇幼保健院成功实施母婴阻断生下双胞胎儿子的阿俄牛惹一家。
得知白史各获得2018年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消息,有朋友开玩笑说:“你要是个男的,就更不得了。”虽是玩笑,却让白史各心里无限感慨。同时,她也认识到了另一个问题,自己一直坚持在做的倡导性别平等这件事,还有很多坡坡坎坎要去跨越。
白史各除了是一名抗艾战士,一名彝族农民工的守护者,同时,她还是一位倡导性别平等、关注彝族女性生育健康的巾帼卫士。可能是她与生俱来的豪气,她读书的时候就懂得,女孩子和男孩子是一样的。
其实,白史各只要做好手上的民族文化研究工作以及艾滋病防治工作,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当她在走乡串户中,看到女性同胞们所处的弱势地位、无助、无话语权,她又觉得,这件事,非做不可。
要打破传统,谈何容易,白史各坚持了8年,还将继续坚持下去。
竭尽全力,为女性同胞做一点事
白史各所倡导的性别平等,主要是针对目前彝族女性在就医、保健、生产中的健康权而言。几乎每一次深入基层的调研,白史各都会看到心酸的一幕,彝族女性在就业、就医、就学上的差异。
这种差异带来的是什么样的结果呢?
“一是彝族妇女的健康问题,二是彝族女性的就业问题,三是彝族女孩的就学问题,这些种种,都来源于男尊女卑这个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
白史各曾对凉山州昭觉、金阳、盐源、木里、喜德、越西、普格、美姑等县流动农民工相对比较集中的区域做了300多份问卷调查,90%以上的彝族家庭婚丧嫁娶等经济开支权利主要由男性来支配。
除此之外,性别歧视在彝族企业管理层里也十分明显,白史各在调研报告中谈到,东莞市当地注册彝族劳务企业共有10多家,女性领导仅有2人,女性劳务经纪人只占到男性劳务经纪人的1%左右。而且很多用工企业公开提出了性别差比例,比如2(女)比1(男),3(女)比1(男),因此,性别歧视在企业用工和管理等层面都非常严重。如何改善和实现男女平等,如何促进企业社会责任改善将会是“珠三角”“长三角”制造业企业和凉山彝族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要如何去帮助她们?
白史各又开始在凉山与“珠三角”两头奔波做调研,把最真实的民情反应给“珠三角”各地区的相关部门,和他们一起商讨解决办法,与“珠三角”的各个企业、工头联系,让他们参与进来,认清现状,解决问题,申请联合国的项目支撑,尽管这并不容易。
“说来简单,实际过程中困难重重,还好得到了各级部门以及联合国妇女署的帮助,目前,已经看到了一些改善。”
在白史各的倡导下,“珠三角”的凉山籍彝族同胞行动起来了,鼓励和倡导族人勤俭节约、团结互助,反对奢侈浪费的作风。
“有些事,并不是你去做了就会马上有结果,也许是很多年,也许是几代人,但如果不做,就永远不会有改善。”
“这件事一定要做,因为每一位妈妈都值得尊重”
在一次下乡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途中,白史各结识了一位彝族母亲,由于生育健康问题,她患了癌症,这期间,白史各三次前往她家中探视,最后一次,白史各握着她冰凉的手,看着她无助的笑容,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过去,在彝族山区,几乎没有一位妇女懂得健康体检、孕期保健、生育健康这些概念。她们有的在田间地头生下了孩子,抓一块尖锐的石头或用镰刀,割掉脐带就算了事,有的直到临盆,也没有去医院做过一次产检,更别提什么产后护理了。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尚云川副教授在一次会议中提到:“从凉山彝族社会性别歧视问题所带来的健康危机视角,比如女性特别是少数民族女性成为易感艾滋病的人群,成为亚健康的人群,在彝族家庭里,女性往往是被毒品、艾滋病侵害的主要对象。”
种种原因,导致彝族女性的生育健康问题,成了威胁生命的导火索。
白史各又行动起来了,把彝族女性生育健康问题作为新的调研课题,力争为每一位妈妈的健康,献出一份爱心。
她鼓励女性同胞做身体检查;邀请妇幼保健专家面对面讲解女性生殖健康保健知识;动员流动人口家庭夫妻尽早检测艾滋病,早发现早治疗;给工作在第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村医、感染者赠送彝汉双语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CD光盘,希望他们持续传递知识和信息……
此外,对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的妈妈,她帮助联系当地妇幼保健院做母婴阻断治疗,积极鼓励她们接受治疗。因为感染了艾滋病的妈妈不能母乳喂养,她又与艾滋徒步公益项目组合作,为布拖县有需要的婴儿捐助奶粉。
“我还记得第一批奶粉是2006年3月送到布拖县妇幼保健院的,一共是价值8万元的230箱共2760袋奶粉。通过妇幼保健院将奶粉及时补充到实施母婴阻断的艾宝宝家庭。”
如今,这些事情,白史各依旧在默默地做着,不图名利,只因她认为,每一位妈妈都值得被人尊重,哪怕她感染了艾滋病。
【记者手记:忙,是她的标签】
1月18日,在新闻上看到了白史各教授获得2018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消息。当时心里冒出两个字:超赞!那时候就有了采访白教授的想法。其实,之前已对白教授的防艾工作有所耳闻,心里很是敬重这样的彝族女性。也很想立刻与她见上一见。但由于手上还有几个采访没有完成,一直把时间拖到了2月初。
初见白教授,是在她的家里,一身朴实的装扮,险些让我以为,这不是白教授。但当她一开口,那种声音里的自信,语言上的组织能力,对业务上的精通,透漏出一种不卑不亢的魅力,又让我确定无疑,是她了,准没错。
我们穿过客厅走到阳台的桌椅旁时,我发现阳台上一二十盆花草盆栽,已经乱糟糟了,看上去是很久没有浇水了。她笑着说,自己又喜欢养花,偏偏又不是养花的主,每天忙不完的事情,连最爱的花草也顾不上了。午饭时间,采访还没有结束,白教授的儿子独自去了外面吃盒饭,她笑笑说,没事儿,他已经习惯了我的忙碌。
当天的采访,从早上10点一直聊到午后2点过,原本做好了采访大纲,分别从几个方面来介绍她所做的事情,但一开始采访,又发现她所做的事情,不是明确分工的,是都有些许关联的,而且白教授一谈起她的工作,滔滔不绝,我只能默默记录,顺便录音,而后回家整理录音。
稿子写了一半,发现还有缺漏的地方,又联系白教授做第二次采访。地点是在城门洞旁边的草坪上,我们席地而坐,畅所欲言。她是个不拘小节的人,不然,相信她也不会接过艾滋病感染者手中的那一杯酒了。
对于白教授所做的事情,太多了,我无法理解,一个人怎能有这样旺盛的精力,这么执着的热情去坚持一件事情。可能,这就是她与众不同的地方,他的父亲,曾在她童年里就说过:“我这个女儿一定会与众不同的。”父亲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采访结束时,白教授接到一个电话。几分钟之后,她挂掉电话。“我先走了,还要处理一些事情。”说完这句话,她就匆匆地离开了。
那一天,隔着城楼就是西昌市的新春灯会,很美很喜庆,但白教授太忙,忙得连一句赞赏的话都来不及说。
附:截至目前,凉山州有36名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西昌都市报讯)近日,国务院批准了2018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人员名单,全国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的超4000名专家学者以及技术人员入选。
在名单中有许多耳熟能详的人物,包括: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康辉;演员倪大红;作家阎连科;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潍柴集团董事长谭旭光;中央党校教授辛鸣等。
昨(27)日,记者从凉山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人才专技科获悉,目前我州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共计36名,其中在职的5人,主要集中在农牧、卫生、教育、工程、人文社科等领域,为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对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一种奖励制度,获得者被称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岗位以及工农业生产一线作出重大贡献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员,重点是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键技术领域中涌现出来的优秀人才,在信息、金融、财会、外贸、法律、现代管理及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化艺术等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专门人才中进行选拔。
1990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给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发放政府特殊津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评选,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程序为自下而上,由单位申报,经各地方初评、省人社厅复评、国家人社部终评后,报国务院审核批准产生。目前津贴发放方式分按月发放和一次性发放两类。1994年以前享受按月发放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每人每月600元。
2011年开始,对新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人员,每人一次性发给特殊津贴20000元,免征个人所得税。
对于入选的专家学者来说,特殊津贴虽然金额不算高,但是一份极大的荣誉。特殊津贴不仅仅是勉励各专家学者继续奋进,在专业领域更进一层;也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知识分子的关心与爱护,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
(本文原载:西昌都市报;文字作者:李晓超;经白史各老师同意,文中部分图片由彝族人网做了调整,与原媒体不一致。特此说明,并向原媒体和作者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