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新明和孙伶伶:援藏博士夫妻的藏“缘”
作者 王淑 马静 2014-09-26
原出处:中国西藏网

  q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林周县阿朗乡嘎列村无塔供水系统建成,告别了“大骨节病”的村民们自发献上厚厚的哈达qgd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有人说,从北京到拉萨的距离很远很远,的确,从首都北京到青藏高原要跨越大半个中国才能到达,行程三千余公里。
 
  2005年,当马新明第一次从北京来到西藏时,西藏这片高天厚土令他流连忘返。西藏,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仅来一次绝对不够,当时他对朋友说:“有朝一日,我一定会来西藏工作”。
 
  在朋友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句不经意的话,而在马新明的心里却深深地种下了这“西藏情结”。
 
  五年过去了,2010的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马新明得知北京要选派干部到拉萨开展援藏工作,在未征求爱人同意的情况下,他毅然报名,去往心中那片向往已久的土地。
 
  马新明和爱人孙伶伶相识在大学校园,志同道合的他们在援藏问题上也出奇一致,孙伶伶也开始留意援藏的事情,准备和丈夫一起去西藏工作。
 
  
  孙伶伶在西藏社科院内
 
  “都知道高原高海拔,气候恶劣缺氧,大多数人上高原都有不同的高原反应,有的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条件艰苦,还真有些让人担忧。但西藏在太多人的心目中又是那么令人向往,有机会为什么不去看一看,去体验体验呢”。孙伶伶坦然地说。
 
  当时,恰好西藏社会科学院需要一名期刊英文编辑,孙伶伶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英文水平自然不在话下了,这个岗位她有十足的把握,她喜出望外,连忙和爱人一起主动请缨,离开了繁华都市的舒适生活,毅然踏上这漫漫三年的援藏之路。博士夫妻,比翼齐飞,在高原谱写新的生活历程。“我们是援藏工作20年来第一对援藏的夫妻”。 孙伶伶自豪地说。
 
  《援藏岁月》一书中,马新明的《援藏,生命中最华丽的乐章》一文中开篇写道,“人生千姿百态,各有精彩,只要找到有意义的活法,找到内心快乐的存在状态,就不负苍天万物,不负父母养育,不负赤诚丹心。我始终觉得,选择不同的道路,很多时候是偶合使然,而不是刻意设计,但只要有方向有信念,并为此坚守执着,每一步都会铿锵有印”。
 
  “高原和北京相比,无论是气候还是工作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差距,唯有快速融入当地环境,才能实质性地找到工作的落脚点。这座世界海拔最高的城市,以它宽阔的胸怀接纳着我们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设者们,虽然这里每天都有与平原不同的蓝天白云和清新的空气,但同时高原缺氧也考验着我们。虽然艰苦但这援藏的快乐时光却让我们体验着多样的生活经历,每天与朴实善良的人们朝夕相处,为建设拉萨跨越式发展,忙碌和付出都使我们深深感到一种充实和快乐。睡眠不好,血压偏高,记忆下降,头发日减,与在藏工作几十年的当地干部所付出的贡献相比又算得了什么。这经历拓展了我生命的宽度与厚度,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展生命的宽度,让我一生尽可能丰富而又多彩。通过有限的生命为国家、为社会、为他人、为自然的奉献,援藏让我深深地感知在这片雪域高原,真诚与善良、民族团结和人生难得的友情犹如爱护我们眼睛一样的重要。为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民生的改善等使我们内心多了一份使命感,也深切体会到维护国家统一的极端重要性,深切感受到国家与个人如此息息相关。这援藏的太多太多难忘经历,无法用语言表达心中的感慨”。
 
  马新明到农牧民家中家访慰问
 
  魂牵梦绕的拉萨是马新明四年援藏工作的城市。短短的四年,农牧民群众安居住房、中巴车平稳退市与新公交车成功运营、三年举办雪顿节、大型史诗音乐剧《文成公主》、拉萨市广播电台全覆盖、文化产业园规划蓝图、纳木错国家公园成功挂牌、地震、瘟疫、交通、拉萨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一个个援藏项目给高原城市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日夜紧张的奋斗历程,留下了太多的真诚与感动。援藏,已成为他生命难以割舍的记忆,所付出的努力也让马新明感到援藏的时光是艰苦而快乐的体验,病痛所带来的折磨让自己更加坚强勇敢,播下的民族友情已成为兄弟姐妹血肉之情。援藏的岁月已成为难以忘怀的心里旅程。
 
  爱人孙伶伶虽是名学者但在西藏犹如谦卑好学的学生,在北京,做过律师、学者。带着对西藏深深的情感,伶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抱着好学的态度,认认真真地到西藏各地做调研,她说非常感谢西藏给我提供的平台,让我在学识上了解了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厚重,在研究上西藏给我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一辈子也研究不完的课题——藏学。
 
  伶伶在西藏社科院时做《西藏研究》杂志,她说:“在西藏工作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这里的氛围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工作虽有些辛苦但和同事工作所带来的快乐让我十分难忘。”同时,伶伶在西藏也打造了专业的课题研究团队,做一些服务于西藏及拉萨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建议性课题。如《外国人眼中的西藏》,外国人眼中的西藏是通过外国人的视角对西藏发表描述和看法,用真实客观的例子反映史实,反映他们眼中西藏的发展和变迁。
 
  儿童节给孩子们送去节日礼物
 
  西藏是一片具有特殊历史文化的地方,西藏的历史文化发展深深地诱惑着关注她的人们,用心用真诚观察和研究西藏,你会发现西藏就是一本你学不完的史书,它需要你细细地品味阅读。伶伶说:“你的细心会发现西藏的厚重和沉甸甸,不仅让你掌握丰富的历史、佛教文化知识,也让你从中感受到富有智慧的西藏百姓千百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的生存生活方式和对国家战略性发展的重要意义。”
 
  西藏像所学校,特别是在做学问上要一丝不苟。伶伶偶尔自嘲说,属牛的人是劳碌的命。在与藏族同事边巴拉姆一起承担自治区和拉萨市委托的重要课题时,勇于开拓思路从调研到成稿亲力亲为帮助年轻的同事,使很多年轻同事在参与她主导的课题后,无论是能力和独立申请承担课题等方面都有长足的进步。
 
  伶伶把她和爱人热爱的公益事业带到雪域高原。作为“未名公益基金”创始人之一,18年来伶伶和她爱人及同窗发起的“未名公益基金”不仅资助了云南、四川、北京等地的5200多名学生,还为云南省宁蒗县100余位白内障病人免费做了手术,送去光明。她倡导的“京藏情·温暖行动”,给高原的孩子们送来了温暖。
 
  
  2011年10-11月,马新明、孙伶伶夫妇发起“京藏情·温暖行动”,图为林周县阿朗乡中心小学捐赠现场。
 
  在西藏做课题时必须深入西藏最基层,伶伶说,每次基层的调研都会带来满满的收获。一次,团队在西藏海拔较高的仲巴县调研,和当地的干部一起座谈,“因为海拔高,他们黑色的脸膛、红色的眼睛和紫色的嘴唇可以看出此地生活工作环境有多艰苦,但他们幽默开朗的性格使座谈风趣又有意义,看到他们我非常感动,身体的那点点不适又算得了什么呢。
 
  西藏因为她的高海拔,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干部的确存在特别多的困难,在短短的三年的时间里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志调走,由于长年累月工作生活在气候恶劣的环境中,身体就会出现各种问题,有些甚至发展成慢性难以治愈的疾病。长年工作在高海拔地区的兄弟姐妹们为西藏的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一群平平凡凡的人,也是一批踏踏实实的好干部。
 
  三年援藏生活的经历已成为马新明、孙伶伶夫妇俩生命中新的里程,带着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和对西藏的热爱及崇高的使命感,他们再次相约高原,开始谱写新的华丽乐章。相信在未来三年,在西藏各基层你都会看到不同援藏干部的身影,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倾情倾力为西藏跨越式发展和西藏农牧民的幸福援藏爱心。
 
  马新明、孙伶伶是北京市第六批、第七批援藏干部,马新明:拉萨市委副书记、北京市第七批援藏干部总领队、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指挥部总指挥、中共北京市对口支援拉萨指挥部党委书记。(王淑 马静)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