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特大地震灾情牵动着全国人民和青海人民的心,抗震救灾中,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和展现出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以及无数可歌可泣的事迹,不断被人们讴歌,或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思,或为民族励志。吉狄马加,做为一名从四川大凉山走出来的彝族的一员,做为一位具有国际性影响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作为青海省主管文化的副省长,在繁忙的政务之余,在全力筹办首届青海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第五届青海民族文化旅游节、青海国际水与生命音乐之旅、环湖赛等重大活动的闲暇,写就《献给汶川的挽歌》:
献给汶川的挽歌
汶川,一个普通的名字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
而变得再不普通
汶川,在一个瞬间
(这个瞬间将永远被人类定格)
随着那看不见的震波
把大灾难的消息
传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汶川,就是从那一个瞬间开始
在这个人类生活的星球上
你就是一个象征
或者说,你就是一个生命的中心
因为从那一刻起
生命与死亡的抗争
就拉开了惊心动魄的序幕
也是从那一刻,时间被重新计算
中国在奔跑
世界在奔跑
因为我们知道
在那坍塌的钢筋水泥板下
无数个生命
需要我们去拯救
汶川,你知道吗?
就是从那个生命遭到践踏的
黑色的瞬间之后
“中国汶川,汶川中国”
一定是那个时候
全世界不同种族的语言
重复使用最多的字样
汶川,同样是在那个
不幸的瞬间之后
我经历了,同时我也看到了
无论是东方人
还是西方人的眼睛里
都为你含着悲伤的泪水
是的,汶川
因为这种哀痛不仅仅属于你
这是人类的哀痛
这是所有生命的哀痛!
汶川,命运的天平似乎从来就不公平
然而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
灾难从它诞生的那一天
就时时刻刻伴随着人类的前进
是的,汶川!当死亡选择你的同时
人类的希望也选择了你
虽然这样的选择
是那样的残酷,是那样的让人难以接受
因为千百年来
人类就在苦难中成长
这似乎是一个不变的法则
然而对于个体生命而言
当我们面对沉默的天空和大地
我们只能用已经嘶哑的声音呼喊
因为我们不敢
也从未放弃过对生命的找寻
汶川,你就像一支等待箭镞的目标
告诉我是什么邪恶的力量
在顷刻间把你变成了废墟
汶川,让我或者说让我们
轻轻地抚摸一下你的伤口吧
因为我看见
鲜红的血又染红了
养育了我们这个
东方古老民族的土地
其实谁都知道,汶川!
抚摸你的伤口
就是在抚摸中国母亲的伤口
但是,就在这灾难降临的时候
我们看见,在这大悲剧的舞台中央
我们的母亲---中国
用她五千年泣鬼神感天地的大爱
再一次把一个民族的苦难
义无反顾地扛在了自己的肩上
她的脸上虽然还留有泪痕
但她仍然以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
仁慈的宽广的胸怀
紧紧地拥抱着自己受伤的儿女
汶川,我不知道此时此刻
我应该如何向你表达
一个中国诗人对你的敬意
因为我已经有好长时间
没有像今天这样
在泪光中看见---我的中国!
汶川,同样我不知道在此时此刻
我应该选择怎样的词汇
来见证和记录
那些用心灵照亮了黑暗
并给所有的生命以信心和勇气的人们
是他们用人性的光辉
再一次温暖了这个世界
是那些把悲痛埋在心底
刚刚擦干了脸上的血迹
又在为抢救别的生命
而奔波不停的兄弟姐妹
是的,汶川,我承认!
是你让我的灵魂
又一次从那沉睡中苏醒
是你让我在苦难的面前
真正理解了人民的全部含义
汶川,对你的救援还在进行
一场死亡和生命的战争还没有结束
在那里时间就是生命
在那里生命就是时间
在那里领袖和人民都是战士
在那里没有绝望,只有希望
汶川,你听我说
你的名字将被我们永远铭记
你的人民,在这场大灾难中
所表现出来的坚韧、朴实、善良
以及那在死神面前
所展现出的人的尊严
同样将在人类的历史记忆中
成为永恒!
汶川,你永远不会死去
因为我始终相信
因为这个世界相信
就在你轰然倒下去的地方
我们这个始终伴随苦难和希望的种族
必将在那里站立起来---成为一道风景!
二00八年五月二十六日
吉狄马加,男,彝族,1961年6月23日生于中国四川大凉山。现为青海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常务副会长、全国第十届政协委员,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委会主任。一级作家。他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少数民族代表性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国际性诗人,已在国内外出版诗集近二十种。多次荣获中国国家文学奖和国际文学组织机构的奖励,其中诗集《初恋的歌》获中国第三届新诗(诗集)奖;组诗《自画像及其他》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诗歌奖最高奖;组诗《吉狄马加诗十二首》获中国四川省文学奖;诗集《一个彝人的梦想》获中国第四届民族文学诗歌奖;1994年获庄重文文学奖;2006年5月22日被俄罗斯作家协会授予肖洛霍夫文学纪念奖章和证书;2006年10月9日,保加利亚作家协会为表彰他在诗歌领域的杰出贡献,特别颁发证书,证书的题词为“保加利亚作家协会授予诗集《“睡”的和弦》作者吉狄马加证书,因其作品使世界更亲近、人民更智慧、生活更美好”。另外,其作品还被翻译成英文、法文、日文、西班牙文、罗马尼亚文等多国文字,曾多次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和中国青年代表团参加国际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