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彝族代表性诗人诗赏析
作者 ​阿牛静木 2022-07-13
原出处:​诗斧

image.png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牛读诗’是我新想的一个栏目,后发星先生鼓励有时间就写,就当练笔,促成以下不成文小作,所选诗人皆是彝民族某个阶段最具代表性诗人,有名声在外的六零后,七零后,也有正在写作期的八零后,九零后,所言所悟不能面面俱到,下边就总结性的说几句①从属亚诗歌写作。对于彝民族诗歌可以这样说吉狄马加开创了一个时代,以至于后边形成了某种吉狄马加效应,被众多彝族诗人当做模仿的对象,吉狄马加语式、语气……争先模拟,以至于千篇彝人万篇彝人,很多诗人在集体意识中淹没了独立的个体写作。写族群没错,错的是很多诗人对族群写作形成了依赖性,逃避所,而整体缺乏一种用‘此在’精神去看待传统文化的精神觉悟,当然很多诗人很早就意识到这点从中脱离而出找寻到了属于自己的道路,如:阿库乌雾、发星、吉狄兆林等②根性写作:这是所有彝族诗人们的一个共同点,说到根性写作千万不要说土等之类,根性写作是返璞归真后的一种表达,洗尽铅华后的一种诗思,是西诗后祛尸还魂式的立场(只借鉴其诗歌写作技巧),‘根性’是当我们看透各种诗歌名义表演后表达自我存在的方式,‘根’也是起点也是终点。③潭心原理:诗人诗写的虚荣心作祟,本质上还是一种价值认同的利益关系,通俗的来说诗人之间宁愿承认外国一个三流写作者,也不愿承认国内一流诗人,宁愿承认其他一般写作者也不愿承认本族一流写作者,整体呈‘媚’‘伪’‘作’等写作现象,权当序言,不当处请前辈们海涵。
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狄兆林

吉狄兆林的诗之前谈过很多,现在以根性写作的再造意识笼统的做点补充,不当处还请先生见谅。‘再造’意味着新生,一个新的生命源。这里的‘再造’不是‘加工’,而是三根(个人,民族,视野)的自然结合体,他既有广阔的视野又有母族优良的文化基因,就是母源和父源意识,要说明的是这种母源和父源只是一个泛概念,并非一种诗写指向,比如存在立根在诗写上同样具备母父意识。根性诗歌写作再造意识就是强调这点:再造、探险,换句话说根性诗歌写作更加强调‘诗人个体的存在生命表达’,诗歌写作能不能模仿,当然可以,但是这能算是一个新生命源?或再造?肯定不是,当一个写作者真正诗歌写作时,应该是较为翔然的,内心就像一面澄明之境,通透,看得见一切,这和‘巫’同理,但丁,维吉尔的几重天同理,达到某个零界点,这也是所有艺术所表现出的永恒性,所有艺术家毕生所求。那我们来看根性写作的再造意识,诗歌发展至今已不仅仅再承担抒情功能,更多是经验与超经验的个体生命体悟,根性诗歌写作本身所具备的诗歌内核(原生)属性决定了他的排斥力更强,他排斥模仿,排斥矫揉造作……从这点看他更加具备一种天问式的史诗精神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孙阿木

阿木兄,写作异类,大都零度以下写作,其诗歌探索意义大于内在的文本价值,大凉山众多诗人中大多走的是安稳路线,能有如此探险精神的少极。什么是零度写作?“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罗兰巴特),不管是其早期的还是现在的作品‘冷’‘零度’贯穿其中,形成了某种独特的有别于其他诗人的冷抒情,冷叙述,这种写作更不能简单的概况为单一的后现代之类,只不果诗人在写作或介入时有意无意取消了连接词,放弃了连贯性,动用意象构画面,心里形成了落差感,造成了词语的陌生化,碎片化,造成了阅读的困难,比如像这样的诗:有一天,如果我到达了戈壁上/诗就可以死去 岩石说/而这是马的周年 你的入狱通知/正从陌生的沙漠小镇送到这雨水季节 /半途上,暴雨的因果《遥远的词》,首先阅读后的第一直觉或创造性直觉是什么?给我的映像是通灵,从这点看诗人的阅读量是过线了的,整首诗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并没有,诗人只是抓住了瞬间的超经验进行短句式的抒情,诗中虽然出现了画面感极强的诗句,但都并非第一映像,而是灵直觉后的再造,使整首诗具备了一种历史性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星

一、‘神灵与这片土地’是发星老师最近完成的一首长诗,今早重读,意义重大,不管是对于其个体写作生涯或地域诗歌写作群体都具有总结性意义,当然,限篇幅此短文暂不谈群体写作,就谈谈这首长诗在诗人写作生涯中重要诗学意义。①本体让位于经验,诗歌从个体经验中获得解放, 诗人一改以前的写作风格,直接从本体切入(个体经验直觉),只是在用词上有意无意的选用了一些具有地域符号的意象,使大凉山在文字中流动了起来。②从泛文体写作到单一写作的成型,据我所知诗人是国内最先进行泛文体写作者之一,其长诗《大西南九十九个经词》就是代表,而且非常成功,“泛”有探索之意,是诗人为突破某种可能的写作策略,可以这样说。而单一则走向成熟,成型之意,长诗‘神灵与这片土地’就是这样一首作品,不管是在技巧的运用上还是诗人的哲思上都表现出老辣之劲,读后让人回味无穷。3地域诗歌写作。作为地域诗歌写作的提出者与倡导者诗人的诗写自然离不开诗歌的地域纬度,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诗歌写作都离不开地域性。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地域’是用意象来限制的吗?比如彝区的毕摩、索玛等,藏区的青稞,酥油等?肯定不是,也不仅仅如此,比如,花园、地铁站、机场、广场、阳光……,诗歌写作我们更多的是用瞬间的超经验表现,所以可以这样说诗歌中只要出现了具体的意象实词就出现了地域性,这是由汉语言这种文字本身所决定的,我们还是回到本诗,诗人以神灵与土地为题,二者更多的是相互夙愿的关系,使内部达成了某种契合,在精神中形成某种地域诗写品质,而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实物描写上。④诗人对时间是敏感的尤其大诗人或称为时间的焦虑更合适,在这首长诗中诗人对形而上,时间,存在的追思是非常明显的,这种追思并非漫无目的的,而是实实在在的根性诗想。当遇到时间焦虑,部分诗人会选择頹荡苦脸相对而诗人没有因为他的诗歌根性让他具备了一种博爱精神,所以此长诗中诗人很容易直接用爱消解掉了物的原型,把大凉山当做了一个真正的情人,爱人倾诉,进行时间的追问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大敦煌》是我读过汉语诗歌中最恢宏的一部大诗,精彩至极,只是哲思,诗歌美学稍微欠缺了一点,这是一大遗憾,我不止读一遍,新体会,新诗想,新感知……这就是根性诗歌写作所追求的方向之一,诗剧、片段融合抒写……太漂亮,这是当下整的汉语诗歌所缺少的一种诗歌品质:敦煌以北,王者手执经卷,在歌唱,而发星先生的长诗《神灵与这片土地》某些方面弥补了《大敦煌》的不足。一个写作者如没了最初那种词语的敏感度,是最大的困难,而且处理好这些问题需要时间,个人本体生存经验,但长诗《神灵与这片土地》处理得极好,就像诗歌写作到达一个顶,他就是属于整个人类的精神谱系。其实英语和世界其他语种最大的距离:英语语种很多大师早已写出世界级的作品(高度成熟)达到了某种极致,而其他语种还没有出现:现代汉语,俄语……,现在来看俄罗斯白银时代,成熟的作品很少,是那场运动给俄文学史增加色彩了,运动影响巨大,超出了诗歌文本,但发星先生抛开其提出的地域诗歌写作流派,其个体写作也达到了诗歌写作某种澄明之境。白银时代的那几位天才性质的诗人和艾略特,荷尔德林……这些世界巨匠(诗歌皇帝)相比,距离还是有一截的。每一个先锋诗人都十分自负,之因为自负,他(她)们都有自己的想法,认知,不认死理,不想规规矩矩模仿写作,有些诗人说的“造天”“孕天”意识,这也是一个时代向前发展的初始,也包括诗歌史,付出的代价是具大的,简单说这应该就是先锋意识,即你要提出伟大的理论出来,那也是非一般的,准备着迎接一切精神物质上的苦难,作为写作者,我们应该有种意识,自己的写作必须和别人的不同,别人写过的已经不值得你去诗写了,民刊最大的特点就是异质化,不管是思想,精神方面达到一定的高度,大师修为,所以阅读,体悟都很重要,哲学,美学……渐渐性的在引导你的诗写,尤其对于诗学从自发到自觉,也是一个过程,而且至关重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困境,任何事都要自己去面对,自己的去克服,作为个体的自己。一个大师级的诗人,外部事件是没法打扰他的,他的精神世界早已自给自足,天,地,玄,黄,一个大诗人融入了世界但始终保持个体的独立性,独立成山,处江湖可以独善其身。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鲁娟

‘干净’‘神(灵)性’是鲁娟诗歌的最大的特质,就像大凉山黄昏时的彩霞、阿妹的百褶裙飘荡在天边,可落寞、可温情……看起来近乎一种残忍的美,这,一方面来自诗人自身的诗歌写作才华,另一方面和诗人生长的地域文化等离不开。我想 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诗来形容是最好不过的了,没有刻意的去为诗而诗,鲁娟并非那种靠技巧取胜的诗人,她的每一首诗歌是从心灵里面歌吟而出的,来这看这首短诗:那时候,我们穷/除了彼此,再也没有什么/一家坐在月光下/仰望它皎洁的脸/喜悦一下子进入心底/那时候,我们穷/除了彼此,从不怕失去什么 《旧时光》,好温馨的一个画面,某个晚上在大凉山一个彝家寨子里,火塘边,有一轮皎洁的月亮,父亲母亲在计算者一年的收成,阿妹弹着口弦思念着她的阿哥,也许……这就是诗人鲁娟或我们的《旧时光》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库乌雾

阿库乌雾:“彝族母语现代诗”的创造者,“混血写作”的提出者,以一首《招魂》响誉诗坛,尤其后期成型的阿库式散文诗更是自成一体,给彝族汉语诗歌提供很多借鉴的可能性。这里不能面面俱到,就拿首早期短诗出来进行个案式分析,诗如下:岩羊/那是一只多年独居/峭壁与峭壁之间/不安分的老羊/每个黄昏让目光的野果/结回到岩壁高处/偶尔从幽深的裂隙/伸出的草木四季如秋/每个清晨用坚硬的老蹄/叩亮一些属于岩石的音符/那是一只从没听到过/枪声的 岩羊/是一块自由运动着的/旷古的岩石/很多年以后/它其实是一面不曾有过铭文的/碑/从此 山里的石头/莫名地 多了些/不可思议的/重量《岩羊》。彝人崇尚万物有灵,加之地域所形成的独特文化,彝族诗歌虽然用汉语表达但带了很强的艺术性,原创性在里边,葫芦,鹰……崇拜,岩羊属其中之一,而该诗直接以岩羊为题目,内容自然和岩羊离不开了,首先我们来看这只岩羊:从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只孤傲的、坚强的、果敢的、没听过枪声朴实善良的岩羊,其实读到这里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了,原来诗人并非在写岩羊,而是通过岩羊刻画出了彝族人的性格等,这是诗文本内容,现在我们通过诗人写作时代加以引伸出一些诗学问题,我们清楚这首短诗是诗人早期的代表作也就是整个汉语朦胧诗歌后期阶段的作品,朦胧诗的最大特点:带有某种英雄色彩,崇高感,使命感等,诗人受此影响是肯定的,只不果这种影响被诗人转化成了阿库乌雾式的诗歌写作方式,带有很强的民族,个人色彩。这样的写作始终伴随着诗人直到后期散文式写作才得已摆脱。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穆依色

随着“女性诗歌写作”的大面积崛起,大凉山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诗人,而穆依色就是其中之一。诗人穆依色出手不凡拓宽了其诗写向度,赋予了更多的可塑性,如果之前的女诗人们还停留在泛泛的女性独立呐喊上,那么在穆依色这里就抵达了一种诗歌写作本质,具体来看诗,总体来说这首诗可感性很强,而且文字处理上也很极具特色,诗人有意无意避免了族群属性词汇的滥用:正午的阳光烧痛了我的梦/搅动着我恐惧的神经/我以一个女性之身醒来这是一个从未变更的事实/我是我的/是独立的 自由的个体/不管任何国度还是制度/拐骗 奸杀 贩卖……/变相的魔鬼总是存在/令人发指的罪行总在潜行/我是一个母亲 一个女儿 一个女人/我痛天下母亲之所痛/与女人的骄傲 伟大 苦痛同行/我不承认 不接受重男轻女/但枪头总是指向了万千的姐妹/甚至无辜的孩子/无声的把我划向弱势群体/痛啊/一个十岁的孩子死于刀下/一个母亲的心死于言论的攻击/今夜我恨不能将文字作剑/恨不能将黑暗里蠢蠢欲动的魔鬼歼灭/我仿佛听见了一个女人坠入黑暗的哭泣/看见了街头行乞的小孩的呼救……/我是一个女人/注定我要敏感而疼痛/我是一个母亲/注定我要慈爱而多情/一首诗从正午走到深夜/一颗心被反复凌迟/这是一个女人 一个母亲的呼吁/而无于诗歌《枪.杀》。①有没有女性独立意识?当然有,但是此处无声胜有声,我们清楚往往更大痛苦是无声的,诗人避开了一些大而不当的词,或约定俗成的意象符号,使得这种不平等的呐喊更加强而有力。②诗人的悲悯情怀,在这首诗中诗人也没有停留在个人,族群上,而是表现出普罗大众的悲悯情怀,这就一下子把整首诗的视野,普世价值提高到了另外一种境界。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沙马

沙马,彝族,获少数民族骏马奖等。如果说目前那首诗最能代表沙马诗写最高水准?不好说。如果说沙马那首诗最出名,无疑《橄榄树在梦中结满果子》。此诗当年经彝族音乐组合山鹰谱曲演唱后在彝区产生了积极影响,父辈们现随即都能哼上几句,我想除歌手们的演唱传播外诗歌本身也有着某种不可言说的神秘力量。首先标题,橄榄树生长在极寒地区,生命力极强,能够适应各种不同的生存环境,身上有着顽强,坚韧等品质,为下文的‘迁徙的部落’‘创痛’等字眼做好了引子。我们来看首句明显是虚写,橄榄树结满果子落入梦中,‘梦’我们会想到什么?;虚无,虚无缥缈。‘果子’我们会想到什么?秋天;伤春悲秋,为整首诗打好了悲凉的基调,后诗人笔锋一转,直接主题,为什么会忧愁?原来是想起了祖先的事了啊!具有一种宿命性,或远古的敌意,下文全部围绕这句超直觉写作,到这里毋须再解读,整首诗明朗了起来。其实沙马的诗大多带有一种苍凉的意境,用词冷峻,这和南高原地域有一定的关系,但更多是和我们这个民族的一些内在精神气质历史命运有关,有心的朋友可以发现,彝民族文艺作品不管史诗经词音乐等等大多呈一种悲壮之象,就连被大家称为欢快,节日之舞的‘达体舞’都连着一个族群的共同历史命运。当然这是后话,还是附诗赏析;橄榄树在梦中结满果子/果子落下无声无声/闻到荞子酒的醇香就想喝酒/喝的时候就想起祖先的事啊/他们把火种和命运图像/刻于岩后然后对着岩石裸足舞蹈/默默独语/被野猪咬伤的猎人躺在山岗/看山下栅栏边的手臂/摇动如长长的苦棘藤/夕阳把女人泼洒成猩红的幻影/老人在临死之前眼光穿透虚无之际将最后一碗酒倒出来/祭奠山神/有死者棺木放于水中/在祈祷和歌声之中漂流为梦魂/漂流为梦魂呀/漂流为梦魂呀/在这种时刻在南高原赭色的浮动中/无法说清/那迁徙的部落属于太阳还是星辰/如果做了一个手势/许许多多创痛和美梦/又如烟如云《橄榄树在梦中结满果子 》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罗逢春

罗逢春,彝族,贵州人,作为当下彝族八零后中最具创新精神且具备实力性诗人之一,逢春兄不仅仅写诗还自觉参与诗歌民刊编辑等,由其发起的诗歌民刊《走火》现已在严肃诗歌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抛开其他,这份在诗歌的血河中崇尚自由的精神都已值得我们尊敬,侠之所为、诗之所为。我们还是先来看一首他的诗:雪一定是从下半夜开始下的/你的睡眠与此同步。这是周末/无数无聊的周末中的一个/你的早晨应从下午开始/但你清早就起了床/或许是因为寒冷,或许是因为光亮/总之,当你洗漱完毕来到窗前/你就明白了一切/古往今来多少美丽的句子/在天空和心中翻涌/但你一句也说不出来/你没有激动到要感叹/也没有十分平静/你在一种保持弹性但振荡不大的情绪中/感觉到寒冷和寂静/在肺腑,在天地中《世界发生变化而我们毫无知觉》,纵览全诗从周末展开,没有设置多余的空间,没有过多的物象,诗人以第一人称开头像是在向某人对话,实则不然,从始至终都是诗人自己对自己的独白,诗人之所以以第一人称开头是想淡化内心的焦虑情绪,轻描淡写,尽量平复自己早已波涛凶涌的心情,除这点外,我们在读罗诗的时候都会有种厚重感,精神上没显得过于的苍白,这应该是诗人熟读中国古诗词从中汲取营养的原因。还有就是我们平时在读一首诗时会发现①当我们有意避开一些意象时,整首诗的思辨性会强起来,而罗逢春恰恰是处理这方面的能手②如果一首诗没从本地现场经验出发,必然和时代性无法挂钩,也就是无效的,这方面诗人应该有所警觉。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克布

吉克 布,女,彝族,诗人。可以说吉克布是一位才女,不仅能写还会画,还有手工业等等,名副其实的才女,其实她的专业是绘画,据我所知她的硕士,博士皆攻的绘画,现在高校任教,从这点来看诗歌只是她的业余,但是业余她也能玩得如此之好,这就不得不让很多人羡慕了,哈哈,转正题。以笔者有限的阅读量,《日史博克》一诗是吉克布诗写的一个分水岭,前期的作品大多带有生涩模仿的痕迹,作品没经过现场经验化处理带有局限性或诗性的阀域性不是很强,而《妈妈》是后期的开山之作,一出手,好评如潮,引起局部关注,响应,这里可以多说几句,大凉山女性‘独立’‘审黑’写作吉克布是一位重要诗人,她的《不愿做大凉山的孩子》《她们十八岁》《外婆》等都是最好诠释,也是这点赋予了她不仅仅是一个写诗的人,她的诗歌写作因见证性,历史性更加有意义。我们还是拿首诗出来分析: 她们坐在黑暗里,松枝是她们的/点燃生活/生活像嘴里咀嚼的苦荞/苦是苦点,但又香甜/她们坚信不疑,苦荞/是祖先接受神示/种下的粮食/她们凝望夜空/浩瀚的是深深的眼睛/锁住月亮/月亮是蓝色的/一些忧愁淌在血液里,自古无解(她们十八岁.第二节),一直以来彝族女性给人的感觉都是高贵的,这源以她们的自尊自强,勤劳善良,朴实无华,就算生活苦点她们从未抱怨过什么,她们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点她们坚信不疑。她们是永浴高地阳光的女人/我的外祖母,我的母亲/我血缘里的姊妹/她们十八岁/托起乳房饱满的日子/扎进一切琐碎的世俗里/种植粮食,打柴喂马/编织过冬的披毡/或者参与斗争/搅入不寻常的事件里/当她们抬起头,已是暮年。(她们十八岁.第四节)这就是彝族女性,伟大而充满苦涩。回到吉克布的诗写场域,吉克布目前最出色的作品大多和大凉山自己的家族史,女性等有关,限定在‘此在’坐标纬度,这值得诗人自己和我们进一步思考。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禄琴

禄琴是第一位彝族获骏马奖的女诗人,她的诗‘空灵’‘巫性’‘精警’又不失智慧,字里行间透露着一股神灵之美,巫性之美,她的诗保留了彝族原生优质诗性之美,又向中国古典大师们学习,形成了隽美,清新的风格,彝族诗人中以‘母语’为题的诗人不计其数,而禄琴这首既借鉴了彝族传统民歌表现形式又以个有的表达方式很好的处理好了个性与共性之间的关系,首先我们来看诗的句式,诗采取复沓、排比等传统诗歌艺术手法,所谓一叹三咏,使整首诗层层在读者面前展开,更好的表达出了诗人对于母语情感之炽烈,最后诗人一针见血的表达出了母语与诗人或我们又或者时代之间的关系,看诗的最后一节。我们可以在任何环境随意唱歌/却无法走出村口/伸向远方的小路/无法走出结满果实/红红的树林/无法走出在异乡听到问候时/那种幸福的感觉/那种心灵的颤动《母语》。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马惹拉哈

据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记载,远古,天神想尽一切办法来造人均告失败后降下三场红雪,变化了九天九夜,最结冰成骨头,下雪成肌肉,吹风来做气,下雨来做血,星星做眼珠,变成雪族的种类,雪族子孙十二种。雪在彝族人看来是有生命的,所以雪在每一个彝族人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甚至自称是雪的后代,这种情结在马惹拉哈这首诗中也表现得很强烈,其实这首诗是《勒俄特依》中‘雪子十二支’的现代汉语版,但诗人马惹拉哈并没有直接移植过来,而是以一个现代人的身份看‘雪’这个意象,而整首诗最高明处无疑于诗人制造了一对矛盾,首先诗人说我们来源于一场雪,后又接着说雪已经离我们已经很远,诗人这么一说,直接造成了一个悬念或腾除的余地,这就是诗意的空间也就是W·沃林格所说的空间恐惧说,但诗人运用的非常好,巧妙的诗化成语言张力。我们还是来看诗:那是在很早以前一场红红的灵雪/悄然来到这片群山/从此思想 灵魂和我们的生命/就在这场红雪里诞生/我们是雪的后代/我们如冬之冰棱遍体明洁/在我们的内心世界里/没有战争和阴谋/我们辛勤劳作于这片群山/在这片群山最后一片落叶上/迎接我们亲爱的雪/我们是雪的后代/第一场红雪已经离我们很远/可是雪 我们亲爱的雪/无处不在/在特布老达的空气里/在叶俄额哈群山的高处/她满含泪水的眼睛/一直看着多难的我们/我们是无法离开雪的/房子是雪盖的/骨头是雪做的/血液是雪融动的/从上到下 从左到右雪 亲爱的雪/都和我们息息相关/我们是雪的后代《第一场红雪》。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玛查德清

为了满足更多人学习音乐而且容易入门,古人发明了竖笛,竖笛由竹笛演化而来,专业上来说竖笛与竹笛不对等,但都是通过笛膜震动而产生音符。两者乐器在大凉山彝区是常而易见的,几乎陪我们度过苦涩而无忧无虑的童年,小时候我们也爱做竹笛玩,工业简单只需要一根粗而细的竹子即可,对于我们小孩而言更多的是一种新奇,吹了半天呜咽不成声,但对于稍微年长或技术过关的老人,只要一拿到嘴边整个山谷就有响彻着优美而动听的乐曲,更是让我们这些小孩羡慕不已了,现在想想回味无穷。我们来看看诗人玛查德清笔下彝人的竖笛,把忧苦咬在嘴上/嚼出昔日的苦味。这句运用通感等艺术手法,挪移转换,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深动的写出了竖笛与老人的关系,显示出了一种历史苍桑感,后诗人接着说竖笛是彝族人生活中最主要情感表达方式。山里人随处可见/有时候,人的语言是一种多余/只有吹出的音符/才能解释得清楚/笛音最活鲜最实在/咬断传统的旋律/六座岩洞流出的是血/发出六股风/点燃一片野性的山火/托起六枚粗狂的太阳/为的是抛弃太冷的严冬/被烧毁的是昔日的清贫/被照亮的是希望的土地/彝人的竖笛/在天地之间 扯起/一道奇异的风景《彝人的竖笛》最后诗人以纲领性的语言阐述了竖笛的特点,后继续用夸张等手法确认了竖笛在彝族人生活中作用,如,点燃山火,托太阳。未句诗人不忘把竖笛放置一个中心位置,凸显出它在彝族人心目中神圣地位。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巴莫曲布嫫

巴莫曲布嫫这首诗与其说是一首组诗还不如说是一首小长诗,诗人别开生面采取‘合唱’‘独唱’‘引子’等形式构成多部位的合奏,更多是一种史诗性质,对于合唱的定义我们可以这样说:合唱是是通过多声部多种表现方式及处理方法达到一种综合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这种艺术更多地是消解个体而突出集体,所以也可以说它是群体艺术的结晶,而引子则是叙述内容的开始,暗合叙述长诗,而抒情长诗则不具备多声部的发音。这是此诗闪光之一,既充分吸收了彝民族史诗传统又借鉴了西方史诗的长诗形成自我风格,这应该是彝族汉诗另一个朝向,探索。还是先来看诗:赤脚走在烈日下/你可记得支格阿鲁/七天喊日,昼夜混沌/山毛榉没有一片叶子/只听见忧郁正在降落/躁动冰凉的小手/ 触摸清浊二气。(领唱),这几句明显是叙述描写在一个很大的空间或诗场消解掉个体的声音,也就是说题量很臃肿但内容则显得干瘪,如果是用在一首很长的长诗是非常合适的,但用在组诗或短诗上就有点大而不当了,也是整首诗的减分点之一,继续往下看:十二兽舞蹈,祭祀铺陈开十二道场/ 节奏 若有若无/十二神签排列为森林/法铃 晃动出生灵的长鸣/椎牲如白绸/我们如细浪相汇一山/十二面诺苏人的旗帜/以血衅书画出太阳/我们都是黑虎的子孙(合唱),相对于领唱部分合唱就非常的精彩,诗人没有直接成铺根性部分而是用本体衬喻体,也就是主体在场,发声的部位永远是诗人自己,尤其在短诗这种诗人瞬间经验中。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彝

这首诗选自《山鹰魂》第七期,写此诗时阿彝才19岁,在读大学,足见其诗歌天赋之高,只可惜后边未再写作,使其成为灵光乍现性诗人,但一点也不影响阿彝在彝族诗歌史上地位,读到这首诗我们想起帕斯的《大街》,两诗在某些方面不谋而合,或许阿彝之前阅读过帕斯的《大街》,帕斯写的是另外一个影子,而阿彝写的是声音,阿彝不过转换了下,其实都是表达了人在遇到一些事后出现的多维不可琢磨性,就像阿彝诗中所表现出的,我称这些为神启的力量或吸附的磁场,当然当我们理解了这种力量,我想这首诗毋需再解读了,好似一场伟大的歧途。我们还是具体来看诗:一种声音刚飘然远去/另一种声音又飘然而至/声音飘来飘去交换更替/世界就没有角落可寻/无人敢于行走的夹缝中/声音从四周袭来/恰把你伟岸的身躯/夹在其中,思想和感觉/都被囚禁你无可奈何地跟着声音走/走出许多令你不敢相认的歧路/你悲哀地望着周围的声音/那张苍白嶙峋的干脸上/显出一种孤魂游魂的表情/但随后又被四周的声音淹没/已经过了躁动不安的季节/你学会的最大本领是忍耐/时时揣上可怜的诗句/乞求寻找心中的上帝/等待绝望的审判/渐渐趋于麻木的深渊/对于你来说,这种声音/或者另一种声音/都是一场可悲的结局/处在各种声音的包围之中/深层的灵魂没有故乡抱着流浪的吉它/绝望地大哭大笑/明知走出这种声音的包围圈/前面另一种声音必定等着你/但只有硬着头皮往前走/直到生命枯竭的时刻《另一种声音》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苏越尔

在凉山阿苏越尔被称为雪之子,原因他写了一批雪题材的诗歌佳作,而这首【留给伊的字条】便是其中之一,表面上看这是一首爱情诗实则不然,诗人与伊人只是二元对立面,在雪中互诉衷肠,伊人更多的时候还是凭借物或脑中的虚拟物,诗人最终的聚焦点还是雪,这是此诗的高明处,也是诗人诗技独到之处,诗中貌似有一个亲爱的,但这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独白,从反面看诗人把亲爱的置到了一个清纯,圣洁的位置,这样写一点都不媚俗,别于现市面上的那些土味情话。更能体现出诗人对亲爱的爱之切,这样反反复复诗人始终没有点明亲爱的是谁,而是制造悬念,更似戴望舒的“我的恋人是一个羞涩的人”别有一番风味。诗如下:如果明天醒来,亲爱的/无论是否真的下雪你都要唤醒我/你都要唤醒我/让我去田野上慢跑/深呼吸/注意你的一根长发,还会留在我的手心/在今晚,你柔柔地睡了/我却甜蜜地醒着/亲爱的,我只在这一夜晚/对人谈到更多的雪/可你睡得太早/明天早晨,你会发现这字条上/有一双眼睛一直为你醒到天亮/这个夜晚远离冬天/亲爱的,我只在你入睡后这么说/看你安详的睡眠/是否梦见冬天飞舞的雪花/而那个骑着白马的王子/是否还在笑话你的雪人/亲爱的,你要在梦中记起我/你要让我再一次成功如果明天醒来/无论是否真的下雪/你都要唤醒我/不要怕我睡眠不够/不要为了我美丽的玩笑生气/亲爱的,记住我/让我的嘴唇再一次/在你的额头上融化/你要在醒来时能够谅解我《留给伊的字条》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俄尼·牧莎斯加

俄尼·牧莎斯加,诗人,彝族,完成彝民族第一部神话诗剧《支格阿尔》。对于牧莎斯加我想更应该谈的是他的诗剧,毕竟这一最古老的文学形式彝民族探索者少极,像《浮士德》《西厢记》类的鸿篇巨制,但此前没读过作者的诗剧无从下笔,只能简析一首他的短诗。彝族人崇尚万物有灵,一方面来自于自身文化的系统性根觉还未遭到破坏或产生的影响还不是很大,另一方面整体文化还处于一种元始状态,在这里我想做个简单粗略的划分:1980~2000年为彝族汉诗原生根觉发轫期,也就是60后、70后一代诗人,进去新世纪只有吉狄马加,阿库乌雾们继续探索,思索者,其余诗人皆停留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未曾突破过(怎么解释这句话?意思是大部分60后70后诗人语境写作停留在他所出生的年代或产生影响的年代,后未曾突破过,制造出许多无效的文本)。我们还是回到牧莎斯加的《绵羊》,诗人首先说绵羊对彝族人的重要性,后接着以天地为母为父比喻凸显其天地的辽阔性,实则写绵羊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暗写彝民族向往自由的精神后把绵羊拉到千年前和千年后又从侧面突出绵羊对彝族人的重要性,见证性,一下子有了时空感,除外诗人的收尾方式和开头方式创新,具有超现实语意,更加体现出了彝民族文化的神秘性。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木狼格

吉木狼格,彝族,在国内诗坛知名诗人,彝族,‘非非成员’,所谓‘第三代诗人’之一,现居成都。诗歌写作是否有效必须要延深其所属时代根部,所以,说吉木狼格或其诗必须要提‘非非主义’‘第三代’,更多时候吉木狼格和以上两者达成了某种精神宿命的关系,有学者言:第三代诗人是对朦胧诗的最彻底反叛,所以在语言上追求简朴最直接的表达,因此脱离时代,所谓第三代诗歌或吉木狼格皆无从谈起或写作的无效性。从这点看诗歌运动是否大于内在的文本价值,或时代所赋予诗歌文本价值等等都是考量一个诗人最好的凭证,或者可以这样说,抛开‘非非主义’‘第三代’的标签,吉木狼格的写作什么都不是?见仁见智,我们还是结合时代等等谈谈吉木狼格先生的诗,诗如下,这首诗说了什么?相信没基础的读者都能明晓其义,而如此简单的一首在当时被奉为‘非非’‘第三代’的经典之作,从个人角度来看这首确实平淡无奇,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这首诗所带来的新的美学价值,认识及诗考,但,如果我们以诗史角度看,此诗无疑是经典具有冲击力,影响力,颠覆性的,具体看诗。:很多年以前/红狐狸经过这里/它大概觉得这地方太平凡了/平凡得使人忘记/连一只鸟也没有/红狐狸看看四周/它想这里该有一棵树/也许它只是想想/只是摇了一下尾巴/总之这里有了一棵树/很多年过去了/红狐狸的树已经长大/屹立在山丘的高处/它的前面和两侧是远山/后面是什么无法说清/这棵不平凡的树/它只在晚上才是白的/红狐狸摇着尾巴/到各个角度去欣赏/太阳矮矮地照着下午/除了矮矮的太阳/照着下午之外/只有红狐狸和它的树/红狐狸一直是红色/而红狐狸的树/接连变换了几种颜色/下午过去的时候/红狐狸离开了这里/在白茫茫的雪中/拼命地逃,只为了逃/它的尾巴在远处/按浪漫主义的感伤,一起一伏《红狐狸的树》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卓务林

阿卓务林,彝族,同时期最优秀的彝族诗人之一,他的诗从所居住的地域文化出发写出了一批真挚而感人反应彝族人生活的优秀作品,他的诗题大多以定语开头直接限定了诗写的范围或节制,其实这样的诗写不易掌握稍不注意落入窠臼最后只得惨淡收场,所以诗人首先得会生活,把故乡的山山水水融入自己的血液里面,笼统的说言他人之所未言,抒他人之所未抒……但阿卓务林恰恰是这方面的高手,诗人直接以故乡为题,用‘踩’‘疼’‘摔打’等一连串动词写明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母亲形象,任劳任怨,不管风霜雨雪从不言苦,这句写的物,而诗人接着转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先用物做铺垫写活了人最后到人物相融,最后我们不得不说此诗之妙,短短几句就能叙尽百般滋味,这或许就是短诗的长处,言简而意赅。我们还是具体来看诗:故乡就在脚下/再怎么用力踩/它也不会喊疼/千百年来/它已习惯了/我们的摔打/故乡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习惯了苦和痛/无论穷到何等可怜的境地/照样谈笑风生你很难从他们的身上/体验到生活的艰辛《故乡》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诺阿布

阿诺阿布,彝族,诗人,作家,著有诗歌,小说,剧本多部。人类,战争……这些宏大题材的词语在阿诺阿布后期的诗中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还有和一些世界级的作古诗歌大师对话等。这涉及到诗歌写作中的视野问题,尤其对于我们少数民族诗歌写作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到底什么才是世界视野,真的用上这些普遍性的词语就是世界视野么?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去诗考,是与否先保留,我们还是先来看阿诺阿布的诗。在诗歌写作中多的不说阿诺阿布这点做得非常好,也是关于视野角度转换的,从集体到个人,从个人到集体,视野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而读阿诺阿布的诗我们不难发现诗人总是会从集体出发去观察小的个我,去寻找人所共有普世性,诗意,要知道要掌握好这一点并不容易,毕竟集体或个人在诗歌中永远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还是先来看下边这首诗,诗以第一人称开头,强调主观,突出个体言说的主体性和‘世上’宏大题材同等,后接着以旁观者的角度叙写人性的一些本质性东西,后诗人或以旁观者身份直接进入主题,我个人还是较喜欢这首诗的,他独特的哲学观,尤其“没有堕落,就不要慈悲”一句。:我见过世上,绝望的容颜/我见过世上,绝望的容颜/见过桥洞下,星光满天/见过最后的夜晚,挨着夜晚/见过女人用眼泪发誓/男人象猫一样用鱼骨道歉/死里逃生的四月,靠谎言覆盖/靠谎言覆盖的四月/我相信,即使存在/它一定是在经书之后/铁出现之前/没有堕落,就不要慈悲/没有过河,就不要上岸/要无限,我给无限要肋骨,我给肋骨/我从来就不相信/盐装在陶罐,海水就不咸《我见过世上,绝望的容颜》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倮伍拉且

倮伍拉且,诗人,彝族。从外部看,口语化,民歌化是倮伍拉且诗歌最大特点,幽默,风趣,又不失机智,绝对好玩,而从内部诗人诗写坐标看,族群,大凉山等是其最大的精神纬度,就像下边这首诗:大兴镇立在山川之间/左手上山,右手下川/川下的云上山后变成了雨/山上的水下川后汇成了河/秋天里上山的汉人背着大米/面条和白酒/春天里下川的彝人扛着猪肉/燕麦和土豆/汉人上山后说彝话/彝人下川后说汉话/上山下川的彝人汉人/都在走亲戚彝人送汉人下川/都送到大兴镇/汉人送彝人上山/也送到大兴镇/在大兴镇里吃一餐饭/喝一杯再见的酒/相约下次再见/大兴镇热闹非凡/大兴镇立在山川之间/左手上山,右手下川/多少年了,白云依然雪白/蓝天依然碧蓝《大兴镇》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鲁弘阿立

鲁弘阿立,彝族,诗人,主编《21世纪彝人诗选》引起积极反响。鲁弘阿立的诗在集体意识下找到了一个非常好的契合点,可以这样说他是目前彝族诗人中集体与个人关系处理得最到位的诗人之一,他的每一首诗都几乎没脱离母族文化又没耽溺于民族文化的历史经验复述,而是把母族文化当做一门社会学融化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质,在集体中凸显主题意识,这样写既可避免诗写的单薄,苍白化,公式化又丰富了诗歌的历史性,我们以【布摩】一诗为例,布摩祭师之意在凉山又叫毕摩,在彝族社会承担祭天等仪式是集天文地理的大智者,也是诗人另一个指称,其实整首诗就说了一件事,诗人与布摩的同宗同源性,但诗人处理得好极,从集体出发最终落实到个体上,和上文同理,高明,我们还是来看诗:我们都是拿火焰写字的人/ 我们记得。死亡在鹰的翅膀下面 /已经无法坚持。死亡在黑鱼的鳞片下面 /已经无法坚持/死亡在襁褓的破洞下面 /已经无法坚持我们都是和天打交道的人/如果我们看见松枝的颜色变成白色/居住在竹子中的城市/ 如果在血的地震中叫喊/那是一种语言在投诉喉咙/ 语言。我们曾经称量金子的手/语言。我们曾经抚摸过爱人的手在羊皮书的阳台上,是一朵昙花/ 离开恐惧和死亡,我们是一朵昙花/离开恐惧和死亡,我们都是拿锄头干活的人《布摩》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

霁虹,沉醉于内心的歌吟者,他的诗抒情夹杂叙述,就像一尾鱼在彝族的史诗经词中而来,从古典诗词(诗经)(唐诗)(宋词)中而来,从这方面看,诗人深谙古典诗词技法又长期熏陶彝人史诗经词,多的不说,就诗的叙事性,这是彝族诗歌的一个传统,不管多短的诗都具备一种史诗的因子,而整个汉语诗歌诗的叙述不能说太晚,但还不具备某种诗写传统(某学者语),我们清楚其实叙述诗是最难写的,稍不注意就变成了枯燥无味的说教,而诗人霁虹就在两者间游刃有余叙述与诗意拿捏得十分到位,我们来看这首诗:太阳无声地沉落/大山没有言语/牵来的羊宰了/荞麦酒已经斟好/哭嫁的歌声绕满/小小的瓦板房/新娘的父亲出门去了/他独自一人/走在女儿早晨背水的路上/女儿上路了/是别家的人了/骑的马走在高高的山梁上/她的父亲坐在山垭口/抱着月琴忧伤地弹唱无声地沉落/山里这唯一的瓦板房那远远的马铃声/都在风中冷得发颤 《冬日里的黄昏》,这首诗第一次我是从发星先生编的《当代大凉山诗人诗选》中看到的,阅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整首诗写了女儿出嫁父亲的感受,和外在环境的修饰,衬托。虽然诗人没有直接以第一人称进入,而是做为旁观者非常冷静的诗意的叙述了出来,但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心情,还有一点就是诗人非常善于细节描写,这是其诗的长处,这是从细节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细腻江南水乡的忧郁气质,或许和他长期居住的金沙江有关。当然,诗人写出了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尤其早期的作品,但后期没寻求诗写的突破口诗歌写作出现了陈套,形式的老旧等问题。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吉狄马加

吉狄马加,彝族,诗人,对于吉狄马加毋需多言,对于彝民族诗歌他开创了一个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彝族汉诗是发仞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吉狄马加一声“我――是――彝――人”拉开序幕的,彝族汉诗≠彝族人用现代汉文写的诗,彝族人用现代汉文写诗差不多是和整个中国现代诗歌同步的,而这里强调的彝族汉诗更多的是文化上的认同、一种从自发到自觉,不依附任何话语权的独立诗歌艺术写作。)我是这片土地上用彝文写下的历史/是一个剪不断脐带的女人的婴儿/我痛苦的名字/我美丽的名字/我希望的名字/那是一个纺线女人/千百年来孕育着的/一首属于男人的诗/我传统的父亲,是男人中的男人/人们都叫他支呷阿鲁我不老的母亲/是土地上的歌手/一条深沉的河流/我永恒的情人,是美人中的美人/人们都叫她呷玛阿妞/我是一千次死去/永远朝着左睡的男人/我是一千次死去/永远朝着右睡的女人/我是一千次葬礼开始后/那来自远方的友情/我是一千次葬礼的高潮时/母亲喉头发颤的辅音/这一切虽然都包含了我/其实我是千百年来/正义和邪恶的抗争/其实我是千百年来/爱情和梦幻的儿孙/其实我是千百年来/ 一次没有完的婚礼/其实我是千百年来/一切背叛,一切忠诚一切生,一切死/啊,世界,请听我回答我——是——彝——人《自画像》r6L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阿牛静木,《夜行者》主编。
【声明】本文转自公开互联网平台,并经彝族人网排版发布,旨在公益宣传彝族文化和彝区发展。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完全赞同或者证明其信息真实性。文章版权归属作者和原媒体,如著作权人不愿意在本网发表或文章有问题,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或修改。特此向作者和原媒体致以敬意和感谢! [了解更多]
发布: 阿布亚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