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处长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内方外不圆的人,遵规守纪,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写得一手好文章,业务能力强。据同事们讲,他曾经是个思维敏捷、能言善辩、多才多艺、热情活泼的好青年,年纪轻轻就走上了科级领导岗位,从农村基层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了这个大机关,而且在这个大机关的多个重要岗位任过职。他年纪不大,但机关里男女老少,不论职务高低都叫他老牛。他也从不计较,任何人叫他都答应。
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是什么人就是什么人。老牛走到哪都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不苟言笑,还自嘲面部神经不发达。老牛的行为做派就是这么“牛”。
老牛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是不争的事实。机关里面一直流传着有关老牛的一个故事。那年老牛刚从基层调到厅机关担任办公室主任,厅里接到省政府办公厅的有关工作安排,要求代省政府分管领导草拟个专题汇报材料。初来乍到的牛主任,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主动认领了这个任务,并如期完成了工作任务,尔后又陆续给省政府分管领导草拟了几个调研报告。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办公室接到省政府办公厅电话,省政府艾副省长要来厅调研。艾副省长轻车从简,只带了个秘书、驾驶员就来了。艾副省长一进会议室刚落座就问闻厅长:“最近代省政府写的这个调研报告是谁撰写的?”闻厅长不了解情况就急忙问坐在身旁的紫副厅长。紫副厅长回答:“报告艾省长,这个调研报告是办公室牛主任草拟的,最近厅领导都比较忙,所以也没有时间认真修改完善就上报了,请领导批评!如果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或错误,我们一定对牛主任进行批评教育甚至给予相应的党纪政纪处分,绝不助纣为虐、姑息迁就。年轻人就是不知天高地厚......”一瞬间,整个会议室的气氛降到了冰点,鸦雀无声,几乎听得到每个人的喘气声。艾副省长哈哈大笑后说:“这个调研报告写得非常好,调研深入,数据翔实,文字精炼。取得的成绩总结归纳到位,实事求是,存在的问题找得准找得实,提出的意见建议既有政策、理论的高度,又有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省委书记和省长都给予肯定和批示,这已经是省政府办公厅的水平了。”听完艾副省长的评价,闻厅长带头鼓掌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答谢发言:“衷心感谢艾省长的关心关怀厚爱,我们一定再接再厉,努力完成省政府领导安排的各项任务.......”。牛主任听完领导的系列讲话后,越想越害怕,深深的倒吸了一口气并自言自语地说到:“好凶险,还好是被表扬,万一有个什么错误,那真的是要吃不完,兜着走!”从那以后,老牛的性格就变成了现在这模样了......
老牛干活很认真,处事也很认真。严格意义上讲,他就是一个“热水瓶”式型的人,外冷内热,和他在一块,虽然总有那么一点距离感,但就像是被油覆盖的热汤。虽然不冒热气,但你真试试的话,说不定就会烫了你的嘴!一般人都不和他开玩笑,实在人认真不得。但就有人开了老牛的玩笑。在一天快下班时,刚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被分配到处里的小张敲门走进了老牛的办公室说:“唉!牛处,我在这个处工作都快半年了,想和您汇报一下思想都找不着机会,哪天您请一次客嘛!”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一句玩笑话,老牛就记在了心上。他心想,轮岗到这个处和大家一起上班也有些时日了,也确实该和大家联络联络感情了。
想到做到。老牛抽时间找空子准备请客事宜。可事与愿违,偏偏连着几个星期,不是没有时间,就是人员凑不齐。等到有了时间,老牛早几天就跟大家打了招呼。后来一碰到老牛又会叮咛一番,生怕人们忘了。大家都说,老牛啊,你太客气了。到时一定到。
到了预定的那天,老牛挨个打了一圈电话,相当重视。下午下班,该到的都到了。酒菜上桌,大家推杯换盏,觥筹交错。一时间酒过三巡,有人就大着舌头问了:“唉,牛处。有事吧,有事你吭气。”老牛连连摆手,笑道:“没事,没事。就是大家聚聚。”“真没事?没事就好。哈!”问的人打着哈哈……,一场饭局直吃到深夜,宾主尽欢。
本来,事到这就完了。可偏有不死心的人,过后又打来了电话:“牛处吗?有事吗?你不要不好意思。有事你就说。咱兄弟……”老牛对着手机解释了半天,一时间心情就有些低落。
有一天下午刚上班,老牛接听了一个电话,就急匆匆地往厅长办公室跑。后来听老牛说是领导过问他请客一事。说什么不要搞团伙,不要拉帮结派,机关不是农村基层,同志之间不能拉拉扯扯……老牛感到非常委屈。
又一天下午老牛下班晚了些。出办公室后顺便上了一趟卫生间,无意间,他就听到了一段对话。“唉,老牛那天为啥请客?”“我也不知道,那天我问了,他说没什么就是大家聚聚。”“聚一聚?真的吗?他傻啊?”“唉,我好像听说他儿子考上了国家“985”重点大学,他高兴。”“唉,会不会是组织上要提拔他当副厅了提前给大家打招呼啊……”“不会吧,不就是会写点‘八股文’嘛,要提拔那早几年就提拔了,见着领导都要绕道走的人,哪个会提拔他......”。
老牛直挺挺的站在卫生间门口,像根桩子,半天都没挪窝。他咋也想不明白,在农村基层工作时,同事之间相互请吃,喝酒聊天是很平常的事。在机关工作,难道有求于人才能请客吃饭?没事请客也有错吗?又不是公款吃喝。
作者:李学能,长期从事文字工作,但更多的是公文写作,文学创作纯属业余爱好,有零星作品发表于《云南日报》《楚雄日报》《金沙江文艺》《彝州论坛》等各类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