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一乡土作家写成史诗巨著《阿细部落之歌》
作者 小华 2010-06-15
原出处:天涯论坛

云南省红河州弥勒籍的彝族乡土作家张彦鑫近日正式对外宣布,其历经三年苦心创作的史诗《阿细部落之歌》已完稿,并在网络上宣传后,已有多家出版社有了出版该长诗的意向。同时,作者本人也在寻找着中文繁体字和各种外文版的出版商。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image.png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该史诗的作者张彦鑫介绍,阿细是中国境内四十多个彝族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现有人口17万,分布在云南省的弥勒、路南、泸西、邱北、文山、华宁和昆明市县的山区或半山区。弥勒西山是彝族支系阿细人的聚居区,故又称阿细西山。阿细人为什么会创造出人们喜闻乐见的阿细跳月?阿细跳月是怎样产生和发展?古诗《阿细的先基》是怎样的一部书?《阿细的先基》为什么会成为全世界神话“洪水漫天”的源头?阿细人为什么要举行祭火盛典仪式?祭火是怎样产生发展?祭火的源头在哪里?古滇古国与阿细是什么样的关系?阿细先民的发祥地在哪里?大西北为什么会留下彝文?阿细先民为什么要到大西北?史书中说飞马部落会吃人,他们为什么要吃人?历史上著名的三十七部为什么要攻打羊吉米城(今大理)?大理国与三十七部为什么要在曲靖会盟?三十七部为什么要攻打阳城堡(今昆明晋阳)宰杀鄯阐领主高明清?三十七部中的弥勒部、“彝族三国”中的自杞国与今天的阿细是怎么的关系?明朝中期,住今华宁的禄土司举行震动朝廷的起义,弥勒十八寨爆发农民起义,明万历年间沙甸州(今开远)万氏土司夫妇率兵攻破昆明城,他们为什么要举行这么大的起义?他们与今天的阿细是怎么样的关系?阿细人为什么要以“阿细”为自称?长达三万二千多行的史诗《阿细部落之歌》将给各位读者详细地讲述这一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与改革开放年代的千古民族的千古风采。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该史诗的作者张彦鑫介绍,《阿细部落之歌》全诗约有三万二千多行,注释文字两万多字,除“序歌”和“尾声”外,共有七章。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一章:遥远的征战与艰难的南归(四千五百多行) 。公元前二0六年,阿细先民自称为剥傲泼(大脚民族)。从遥远的西北大平原历经一千多年的艰难困苦的迁徙到弥勒,与居住在这里的尼泼融合。诗中还介绍了古茸在滇池边建大城——古底古泼(古滇古国)的过程,用两百多行的诗句讲述了古茸的发迹史。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二章:弥勒部与自杞国 (三千五百多行)。大约在西汉末年,居住在今弥勒、泸西、邱北、开远一带的尼泼遭到异族黑衣人的骚扰。一个叫木冷的老将设计捉拿“黑衣人”,木冷因此而获得了功名,随之在在今天的弥勒建弥勒部。后来,以弥勒部为军事盟主的三十七部协助通海节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宋时,弥勒部人在弥勒建“自杞国”。自杞国的地盘南到今天的红河、元江,东到广西的隆林县、北到宣威、寻甸,西到宜良、玉溪、峨山,三十七部中有二十一部属于自杞国。后来,自杞国被元朝所灭。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三章:阿细建摩颂龙城(四千五百多行) 。大约在明朝初期,居住在今天的红河、沅江一带的彝族地盘被其他民族侵占,居住在滇东南一带的彝族以阿庐部(今泸西)为军事盟主出兵,来自十八寨的穷人孤儿阿西立战功受奖而被拥戴为大英雄,阿西强大起来后筑摩颂龙城(今虹溪镇镇政府所在地),形成彝族众部中最强大的阿细部落。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四章:阿细的先基(三千三百多行)。大约在一五一0前后,阿细部落进入了鼎盛时期,掌管文书的阿吒毕摩建议系统地搜集整理古诗《阿细的先基》。古诗《阿细的先基》除了“序歌”和“尾声”外,主要包括“最古的时候”与“恋爱婚姻社会”两大部分。内容从生天生地,天神造人及人类的三次大劫难。古诗“先基”是神话和现实的交织,是理想和事实的融合。它形象地、生动地反映了阿细山民千百年来的社会生活的全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五章:阿彩的仙刀与仙马(四千五百多行)。公元一五一二年,今弥勒县新哨镇所属的靠近十八寨(今虹溪)方向的坝子里爆发了一个震惊省府的阿海事件。阿海是阿细部落的一个小头目,因不满官府的重赋盘剥而杀死了税务官员,阿细农民因此而与衙役发生冲突,导致小规模的起义。大首领阿寺和二首领阿勿认为战争不可避免,大毕摩阿吒说可以请阿欲部山上的阿彩来打,阿彩是大英雄,是阿细部落人的保护神。该章主要细述大英雄阿彩苦难的童年和成长的过程。阿彩是这部史诗中着墨最多的一个英雄人物,有显明的个性和丰富的人物形象。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六章:历经苦难的千古民族(五千五百多行)。公元一五二零年四月,弥勒的封建官府和封建地主诬奏阿细部落的大首领阿寺和二首领阿勿“结十八寨以自固”,巡抚调十万大军围困阿欲部山,巡抚何孟春、御史陈察调沅江的大象和住巡检司的官兵攻打十八寨。十八寨阿细府的城墙被官府的土炮攻破,阿寺率领农民起义军出城来到磨盘山下用烤全羊祭祀神灵宣誓,呼出“还我土地给我自由,官逼民反不得不反”等口号,后转战至阿欲部山区。其时,宁部(今华宁县)的禄世爵起义也遭到了血腥的镇压,禄世爵率五百多名残部驰援阿欲部山上,农民起义军与官兵在今龙多寨的地盘内混战,宁部土司禄世爵以及三千多起义军战死,大首领阿寺及两千名起义军(伤员、孩子、老人)被俘,二首领阿勿身负重伤。大英雄阿彩从阿欲部山的北部赶到龙多寨一带,杀了两千多名官兵,在一个山凹里找到奄奄一息的二首领阿勿。阿勿把阿细部落的重任交给了阿彩。阿彩因杀人无数而成为朝廷的要犯,钦差大臣督促巡抚何孟春捕杀阿彩,何孟春却惧怕阿彩的仙刀而提出诏安阿彩,却遭到阿彩的拒绝。后来,云南巡抚何孟春授意弥勒州官兵的将领龙杰和州官叫饶那东诱捕阿彩和蜜丽,阿彩仍然不愿接受诏安,蜜丽不愿意改嫁给龙杰,分别走向了两个法场。英雄末路,无力回天;英雄就义,慷慨悲凉……这个回肠荡气又凄美忧伤的故事,令多少人流下心酸的眼泪……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第七章:千古的民族千古的风采 (五千七百多行)。 明朝末期,住在波尼佐达的十八寨农民起义军的后代和崃勿娜妮嫫家定居龙多下寨。龙多寨人在条件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传承和保护阿细文化,保留了《阿细的先基》、《指路经》,阿细跳月、阿细祭火和别具一格的“阿细府祭贺”等习俗,所以说,龙多寨是阿细文化之根。其中穿插了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阿欲部山上大型铜矿的矿难发生后汉民矿工与阿细人的融合,古老的祭祀与驱火妖,新形势下的原始古朴的阿细祭火和酒歌,阿细跳月与火的关系。贯穿始终的是火文化与酒文化。在最后的《尾声》中,笔者以主人公的身份对众人发出了热情的邀请:欢迎你到云南弥勒来,欢迎你到阿细山寨来!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为了创作这部史诗,张彦鑫翻译了两万五千多行阿细经词,翻译了近百首阿细歌曲,创作了二十多首阿细歌曲,调用了本人的《阿细跳月》、《阿细酒歌与酒文化》、《我和我的民族》、《祭拜一尊美丽的女神》、《原始古朴的阿细祭火盛典》、《天上的彩虹 永远的山翩》、《寄托着美好祝愿的阿细府祭贺》、《阿细经词里的抗浪鱼》、《欢乐的葬礼 永远的指路》、《阿着底在哪里》、《告诉你一个神奇的弥勒》、《禄牌坊凝思》等二十多篇抒情散文和电影文学剧本《祭火神的阿细姑娘》、《荷包情》、《阿细的先基》等,同时也选用了张彦鑫本人多年的研究成果(专辑《阿细历史文化漫谈》),很多新的观点是由张彦鑫第一次提出来的。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谈到这部史诗巨著《阿细部落之歌》的创作过程,张彦鑫说这是一部偶然间写出来的长诗:反映阿细风情的三部电影文学剧本已经写出来了,却没有歌。阿细人的电影没有歌当然不行,我就请弥勒县史志办的肖鹏老师写,并向他详细介绍了我的创作意图和目的。肖鹏老师帮我写了十多首,被我选中四首,不够。想来点原生态的,也走访了很多民间艺人,观看了二十多张阿细酒歌与情歌的光盘,却都不理想,也曾连续多年参加阿细祭火节也没有收获。于是,我被逼上梁山写歌词,歌名叫《阿细部落的太阳》。当时,思维很清晰,思绪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海阔天空,多少历史故事和民族风情的画面扑面而来,我用电脑写下来,一数,竟然有五百多行,内容完全脱离了主题。寄给朋友们看看,他们感觉还可以,但要在正规刊物上发表是不可能的。于是,我把它改成了抒情散文《我和我的民族》,但我却对那首五百多行的诗歌割舍不下。后来突发奇想,干脆就写一部史诗,因为我搞阿细历史文化研究多年,是研究五言古诗《阿细的先基》和阿细音乐方面的权威人士。于是,我把相关的文章、散文、古诗、电影文学剧本、电视连续剧剧本和歌曲全部粘贴在一起,然后按照诗歌的格式分行,竟然有近千张的A4纸,可谓洋洋大观。然后提炼句子,加以修饰,在不改变原意的基础上,适当考虑韵脚而成。所以说,这是一部偶然间写出来的长诗。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史诗《阿细部落之歌》的故事虽然取材于阿细民间的传说、神话故事以及各种经词,还重点采访了彝文专家武自立(弥勒西一大平地)老师和著名的阿细毕摩潘正清(云南省民族民间艺术家高级音乐师证书获得者),但汉文字的形成与整部长诗的创作是由张彦鑫一个人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诗《阿细部落之歌》是中国目前由个人创作完成的最长的长诗,是仅次于《格萨尔王传》(属于集体创作)的一部长诗巨著。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据作者本人介绍:《阿细部落之歌》是一部沿袭古诗《阿细的先基》的史诗。古诗《阿细的先基》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和修辞方法对我影响很深,我在创作这部史诗时,有意或者无意识地沿袭了古诗《阿细的先基》。该作者还说,其工作与文学毫不相干,写得再好也不会给他晋职称,创作这部史诗纯粹是出于对民族文化的喜爱,用自己微弱的力量抢救一点民间的东西。笔者再次提起《阿细部落之歌》时,张彦鑫对此持乐观态度:史诗《阿细部落之歌》既是阿细部落人的悲壮史,又是阿细部落人色彩斑斓的民俗风情的画卷。史诗《阿细部落之歌》的出版发行,将在彝族历史文化研究史上填补一页空白,是彝族文学创作中的一大喜事,将在彝族文学发展史上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对宣传弥勒,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经有热心朋友的支持和精心打造后,将向“五个一工程奖”和“骏马奖”发起冲击!(小华)ibg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beley工作室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