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情与古道结――读霁虹的散文集《墨香会理》
作者 赵振王 2008-10-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引出霁虹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是2004年我在鲁迅文学院第四期高研班读书时的同学,是当时云、贵、川“五彝子”中年龄排行第四的彝族兄弟。毕业后,一直保持着联系,我们在金沙江上架起了一道友谊飞鸿,信息来、邮件去,电话也从不间断,关系融洽犹如情同手足。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打开记忆小窗眺望,很轻易就看到站立于远处的霁虹在诗坛行走的足迹。在我们这拨年龄相当的彝族诗人的行列中,他的诗歌成名较早,在全国享有一定的声誉。清新、自然的诗风,让我记住了他。在鲁院期间,我喜欢读他那首名为《晶晶》的诗:自从认识了晶晶/我变得通体透明/我的世界一派明亮/有六颗太阳照耀着我/我的血液因此/升温到一百度/从此有许多叫/晶晶的名字/被我看到/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凡是漂亮的女子/都有一个叫晶晶的名字/天空的蓝/你和我出游/抛开城市/去到郊外/风景总是很美/阳光总是很亮/风总是缠绵/你说你喜欢/天空的蓝/它就像/我这个山里孩子的目光一个样。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收到他寄来的《墨香会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时,就想起他在鲁院读书时写过一篇《云栖青青竹》游记,那是我第一次读他的散文。他这样写到:在杭州,任何一个景或物,包括坟,都可能包含有历史,有文化。即使是坟,坟主人可能都在我们常读的书中,与我们见过面,甚至曾经对一段历史产生过影响。我走到墓前去,不禁大吃一惊,没想到,我敬仰无比的明莲宗八祖莲池大师就安歇在这里。我双膝跪地,向大师行拜见礼。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这也许就是一种缘,特别喜欢杭州和佛教文化的我,在这里收获了许多意外。几百年来,大师就平静地坐在这里,平静地等着我来。他身后的那些树,一年年长着,而身前平台外的竹,一派苍茫。莲池大师生于1535年,圆寂于1615年,他是一位读书人,后来聆听邻人持佛号,无疾而终,遂热衷于佛学,并于31岁时出家为僧。大师在杭州昭庆寺受具足戒后,学经书,参禅要,游历于各地,遍访高僧大德,请教佛学,直到37岁时才回到杭州。他见云栖山水幽寂,于是结庐而居。当时,云栖山老虎很多,日常出没,大师为其诵经施食,日久,虎患自息。看来,大德行大智慧,不光能引渡人,还能引渡一切生物。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大师结庐于山间,没有豪华的寺庙,但大师的人格和德行聚成了光,那光照亮一方山水,聚合智慧,许多僧侣纷纷前来,在此修行,云栖山很快成为了一方胜地。大师提倡净土,痛斥狂禅,在云栖40年,广修众善,为百姓施衣药,救贫病。其间,他还披阅三藏,注释经典,编著了许多佛教文献,同时创作了《竹窗随笔》、《竹窗二笔》等著作。他主张儒佛不该互非,认为儒主治世,佛主出世。大师的观点,我认为非常精辟。我认为,佛教与儒学是有冲突的地方,但佛教自进入中国以来,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而佛教对儒文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可以说佛儒有太多的互融的成份,所以历代以来出了许多文化高僧,他们在修行的同时,主张济世救人。更多的文人们,则是积极入世,实现自己一展宏图的人生抱负和理想,一旦建功立业或遭受挫败之后,便退守一寓,虔心修行。可以说,儒佛两种文化塑造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人的人文性格。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难发现在这些文字里,霁虹呈现的是他自身的底蕴和厚度,与《墨香会理》中的所有叙述和表现的内容,相互映衬,一脉相承。他的词句、段落及叙述风格,都不属于那种简单的抒情,而是力透纸背之后的解读,在他或长或短的篇什里都或多或少地透射着历史、宗教和文化的迷人色彩,读后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余味久存,留给人较大的思考空间。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直以为霁虹只写诗歌,谁知他的散文如此别有韵味。在他的每一篇文字里,都是深情的倾诉,真心的绘制,既是对故乡透彻地描述,更是对心灵无尽的抒怀,到处闪烁着石榴花一样抢眼的色彩。在他从容叙述的字里行间,金沙江的涛声和浪花无处不在;故乡从古到今的音容笑貌贯穿于始终;岁月长空的微风轻轻地在他的散文集《墨香会理》吹拂着,弥漫着浓厚的历史文化的悠久清香。纵观《墨香会理》整部作品,你就会不经意就看到两处江边渔火:故乡情和古道结。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在文字里所呈现出来的故乡情是厚重的,而那个特殊的古道结,像似被他解开了也抖散了,到头来又是一个死死的结。那不是他的错啊,千年古道永远是我们心头的一个结,一个斗得散却解不开的中国结。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厚重的故乡情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前辈白航先生这样说:从我编《星星》诗刊的记忆中发现的彝族诗人并不很多,最早是吴琪拉达,之后是吉狄马加,再次是伍耀辉,这次就是你了。你的诗简炼、朴实、贴近彝家普通生活;但也稍嫌浅显,望今后在诗的思想开阔和深度上,多下功夫,争取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对会理是执着的,执着程度远远超过他对文学的痴迷,这种执着体现在他对故乡的热爱里。毫不夸张地说,会理因由霁虹这样热爱着家乡的诗人,而会显得更加迷人,为这块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不间断地增添着文化的含量、韵味、色彩和厚度。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般的游记进入霁虹的笔下就耐读起来了,这是霁虹的能力。这种能力,除了必要的文学素养外,更多的是一种热爱土地的能力。霁虹在故乡用百倍的热情和娴熟的文字驾驭本领,把会理描写得飘逸而不脱离实际,叙述得古味凌空而又不失现代气息。龙肘山、东岩瀑布、鱼木?、鱼?渡、白马寺、钟鼓楼、皎平渡、松坪关等等名胜古迹,每一篇都是霁虹饱满之情的抒发,炽热之爱的展示。读到《远处姜驿》时,孤陋寡闻的我才从他的游记里知道云南的元谋县有一个建制的乡,明晃晃地摆在金沙江的东岸。霁虹站在姜驿告诉我们:“无论是帝王还是封建领主,对土地和权势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两家土司的后代为了姜驿,把亲情演绎为残酷的战争,曾经发生过腥风血雨的拼杀。“那些为土地、为权势、为财富而疯狂的男人们,总是在自己至爱亲人的血泪中露出贪婪而又永不满足的笑。”随着笔墨的深入而不断反思着的霁虹,在他的每一篇文章里,都可以读到他在抒情描写后留给读者的满篇思考。正如他所说,远山苍茫,近树无语。吹过的风迷住了作者,也迷住了所有后来者的双眼,在现实与历史之间淡进淡出,迷离中人们看不清那一段纷争。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在忘情地对故乡古迹胜景的抒发之后,不忘对自己衣胎之地人文原素的歌颂。火把节、山之舞、彝家长号、大三弦、土掌房,以及会理的已故老作家李华飞、兰花栽培专家刘世渡以及刘仙、唐翔、包仿、马世鼎均在霁虹笔下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要精神,他们平中见奇;要风骨,他们傲然而生;要奉献,他们默默而为。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霁虹笔下会理的构成是多元的、又是丰富的。剔除了古代的繁荣就不能成为今天的会理兴盛,缺少了风土人情的有力支撑,也不会有会理丰满的历史。金沙江是会理的动脉血管,养育着那里的每一个生命体,这是一个不破的事实。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特殊的古道结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作品的品质核心是一种铺展之后的反思精神。“古老的可信性”与“现实的真实性”这样的关键词总是游走其中,承载着他叙述的指向。他所生长的土地从古到今都是交通要塞,驿道、成昆铁路和108国道,这些都与金沙江一起构成了会理的大动脉,使会理经久不息地青春着,活跃着。霁虹把血液喷涌的状态化为了平淡,这是一种奉献的的仪式,更是诗人甘于奉献的最好体现。从京城被发配云南的杨慎,在顺运河而下又逆长江而上,在会理结束水路上岸,左转弯向西而去奔赴保山之际,会理成了杨升庵离川入滇的重要转折点。作为历史的一个重大事件,霁虹紧紧抓住这一光环不放,为读者奉献了许多美文佳作。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几年前我被《保山日报》特邀编辑“古道文学副刊”,霁虹是我首当其冲约稿的作者之一。那时他就把古城会理好无保留地写出来奉献给滇西的读者,读者好评如潮。会理与保山被一根韧性很好的古道牵着,一走两千多年。其间,最让人记得住的人物当数大文豪杨慎,他的《临江仙》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啊。“滚滚长江东逝水,大浪淘尽英雄……”被选作《三国演义》的主题歌,这是编导最有文化的表现,最有智慧的选择。想想也是,《三国演义》那么巨大的题材,也只有明朝的杨大文豪的那首词可以承担主题歌的任务。在云南特别是滇西大地,大家不一定知道杨慎,或是杨升庵,却必然知道杨状元。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他的很多故事,如“老杨望回乡”就是其中之一。话说杨状元的饮食,每餐几乎必有茴香这道菜。为什么?后来人们读懂了他的寓意:我老杨盼望着早日回故乡。那是多么真挚的思乡之情最委婉的表现啊,可对于当时一个被放逐的人,要回家去谈何容易呢。他在保山整整37年,生命的大好时光都交给了滇西这块美丽的沃土。他留下了大量的诗文,最不为认知的当数与夫人黄娥鸿雁传递着的那些相思诗歌了。今天在这里不对这对夫妻作深究,等待下文再作展开。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如果对这段历史有了解的人,只要站在太保山脚下的“状元楼”旁,思绪必定回到杨状元时代,随他步履起伏,随他的梦想漂浮。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与我只隔着一条江,汹涌的金沙江巨澜却阻不断南方丝绸之路,我们同时被一条古道牵着手。他生活在古代的三绛之地,我呼吸在消失了的博南县,一个“古”字上的一条悠悠古道,让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他在《古道和古城》里这样着笔:“中国历代的皇帝老儿们,其实都是老农民,中国本来就是农业大国,是农业支撑起了中国的文明,因此,历代的皇帝老儿们都居住在中国最中心的位置,用他们的霸王思想,用他们一统天下的信念,种下延伸他们理想信念的一棵棵瓜秧,这些瓜秧的藤蔓便以皇城为中心,伸向四面八方。”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缺少古道情节的人,肯定就没有如此精彩的“瓜秧说”、“ 藤蔓说”了。往下的叙述是一种沉淀之后的自然流淌:“这些瓜曼就是我们说的‘古道’。 瓜秧藤蔓之间,长出的叶片便是驿站,而结出的葫芦,自然是城镇了。与我有关的藤蔓是“灵关道”,这条道又叫“南方丝绸之路”,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名称。这棵藤蔓,生长自汉朝,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直到现在。当我站在六百年前捡起来的城楼上时,我猛然感觉到,就像一个家族的一脉血缘一样,因了这一根藤蔓,我连通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岁月,我甚至能够感应得到这长长岁月里路经这里的人们的歌吟。”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阅读霁虹的作品,轻易地就能察觉他的人生之路也经历了几多风雨,而他的生活态度始终是质朴而虔诚的,手中之笔一直在勤奋地梳理着历史的脉络和跟踪现实生活的纹理。这其中隐含了霁虹的创作理念,也就是乐于寻觅和发现生活的鲜灵和感动,以自己激扬的情感、饱满的文字展示人生、回报社会。当我们对生活充满敬意时,生活必将源源不断地勃发浓情大爱。霁虹就是这样与生活产生良性互动,与历史保持着回应式的关系,与现实保持亲和的相处,尽其所能,让会理释放出持续的光芒。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举史抒怀,把绵延千年的南方丝绸之路和盘端出来,在墨香的会理中打成一个特殊的结。这个千年之结、血肉之结、灵性之结、历史之结,还有待于霁虹继续去解,用生命的之笔真心地点化。我期待霁虹的有朝一日出版一部专门的有关古道结的著作,以弥补在这个领域的缺憾。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不难看出散文集《墨香会理》也有一小部分作品是属于应急凑数的,还可以再进一步打磨和筛选。特别是写古道的作品,单纯的抒情议论成分还很多。这也不能对他求全责备,霁虹毕竟把古道局限于会理“那一段”了,如果哪一天他能够跟随岁月不断尘封的古道往西走走,至少进楚雄、过大理、经保山到腾冲,有机会再前往南亚等地采访,相信他的古道作品就会比同等条件下的任何作家都要出色!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霁虹的《墨香会理》,飘溢着历史的香味,现代的香味,石榴的香味和文化的香味……
tm2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