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文学讲座课的收获
作者 李红芳 2011-04-14
原出处:彝族人网
   《怒江民族中专》编辑部于4月13日下午课外活动时间里在教学楼3--5教室举办文学讲座,主题为<<民族情结下的诗性魅力>>,由主编彭愫英老师主讲,校报记者和文学爱好者听讲。正逢学校第六届教职工运动会开幕式,仪式刚结束,我来不及观赏篮球比赛风采就赶去听彭老师的讲座,正赶上彭老师结合自己的创作感受,引领学生深入细致地鉴赏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副教授、<<民族语文>>杂志副编审、彝族人网总编普驰达岭诗集<<临水的翅膀>>。讲台上的彭老师,声情并茂地朗读《木炭·彝人》这首诗。我和学生们随着彭老师精辟的讲析,游历诗人情感天空,深深被普驰达岭诗歌的民族情结感染,陶醉在诗性的魅力里。
 
du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也喜欢读普驰达岭的诗歌,但没有彭老师读的深透,现在随着彭老师再次品读,深有品茶的感受:一品解渴爽朗,二品清香溢口,三品回味无穷。“一只被风蚀的口弦安静地挂在南高原如花静静的开放”,“男人们搭着弦子飞翔,女人们拥着口弦入梦”,“诗歌收割着男人疯长的思念,口弦丰满着女人厚厚的心房”。如此美妙的诗句无不让人有恋人目光交汇时的微笑与心跳。“在我石质的呼吸里,我希望我的痛苦在废墟里被即将来临的黎明一口吐出”,无不让人感觉阵痛后鲜活的希望。“我是彩云之南深山猎人兰花烟头点燃的一粒木炭/我是云岭牧人背上那一块皱巴巴翻着穿的羊皮褂/我是纳苏毕摩念经作法摇落的那串叫魂的铃声……我是阿普手中传递的那碗转转酒/我是阿嫫在在瓦板房下夜夜缠绵呻吟的歌谣/我是游牧于红土高原上的那一枚不落的太阳……其实啊,我是那一粒被遗忘在房墙角的木炭”,无不让人感知火苗对木炭的深情。火是彝人的性格,而木炭是普驰达岭的写照“需要温暖的人会点燃了我”。普驰达岭的字里行间,让人感到浓浓的亲情、友情,字字句句不是单纯的文字符号,而是酵生出多元文化的想象载体。单凭普驰达岭的名字,也很富有诗意,普驰达岭,从字面理解:平凡,但不停息的驰骋,攀达人神向往的岭峰;站在音乐的角度讲:扑哧扑哧,等你等你;站在运动者的角度讲:噗嗤噗嗤,追你追你。诗一般的名字触动心灵,让情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
 
du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民族性的文化,是世界的文化,是生命力最旺盛的文化,彭老师对普驰达岭诗作的赏析过程和侃谈自己创作感受都彰显出民族性这一主线。彭老师用自己的诗作<<簸送>>作为讲座的收尾,善于在木楼上用簸箕/支撑起冬天童话的女子/晨曦里独自舂碓/北来的风驻足在窗花上//火塘边/巫师咒语摆动阿塔/东边、西边/南边、北边/地平线上遗失灵魂/被乡音上升的炊烟召唤//欧勒帽上青丝结辫 /木楼门独自合了又开 开了又合 /花期错落/一点点红散开在春天枝头/印染成玛尼堆上久远的经幡//拿起簸箕/对着峡谷的风口簸送/马蹄声渐远/不再站在最高山崖上/望断关口/塑成一朵云的传说”,簸箕、舂碓、刀(阿塔)卦、欧勒帽、玛尼堆、经幡、望夫云,用学生熟知的民族风俗和民间传说,以及司空见惯的劳动场景和生活用具、民族服饰等,形象生动地说明了民族文化事像入诗的魅力。《簸送》与其说给我们勾画出勤劳善良的傈僳族姑娘形象,不如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彭老师辛勤耕耘的身影,从2008年到2010年,短短的三年时间里,云南人们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及中国文化出版社相继出版发行了她的游记散文集《盐马古道》、中短篇小说集《古道碎花》、长篇小说《枣红》、散文集《兰馨一瓣为你开》,这是她多年创作的结晶。无论是著名学者诗人普驰达岭或是彭老师,他们都是从乡野中长大的,其成长道路,印证“梅花香自苦寒来”的真谛。
 
du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从昆明禄劝县一个彝族山寨走向京城的普驰达岭,以诗性魅力让我领会一位彝人的赤子情、血脉传承的坚守和民族精神虔诚的守望。沿着他的诗歌走向,我在百度搜索他的作品,阅读他的学术著作,不禁为他骄人的成就赞叹。他不仅是彝人的骄傲,也是云岭大地的骄傲!作为云南人,我深为这样的老乡自豪!du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duM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老师在讲座中点到自己的写作感受时,在黑板的一角写下了“丑陋”两个大字,强调自己作品与普驰达岭及其他作家相距甚远。彭老师谦虚的言行,正与普驰达岭以木炭自喻的情怀不谋而合,他们谦卑的品质里迸发出民族文化的烈焰,诗性凸显出人格巨大的魅力。
发布: 普驰达岭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