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库乌雾散文诗创作——不惧灵肉伤痛 建构现实人生
作者 阿牛木支 2003-09-01
原出处:彝族人网

  作为中国彝族当代文学丛书着力推出的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集《虎迹》,于2001年荣获四川省第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奖。该散文诗集不仅填补了彝族文学史上无母语散文诗集的空白,更重要的是“诗人以不惧心灵伤痛、正视历史和现实、严于解剖的精神,审流》,汉文诗集《走出巫界》,彝文散文诗集《虎迹》,汉文论著《灵与灵的对话―――中国少数民族汉语诗论》和合著《民族魂·时代风》等,在国内重要刊物上发表少数民族文学评论文章20余篇,受到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界的关注。阿库乌雾创作的多篇母语文视、思考民族历史命运、文化结构和新的民族精神,在回溯民族文化记忆,关照民族精神化石中凸现民族古典精神和诗人的生命情怀”。进而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化散文诗世界。趋于多元化的彝文文学从无到有,从有到全,再到开始走向低谷的当下,阿库乌雾撰写出这样一本令人拍案叫绝和震撼人心的彝文散文诗集,显然是与他个人的人生阅历、学识眼光和个性品质十分相关。阿库乌雾出生于四川冕宁县,1986年毕业于西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并留校任教至今,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到北京大学和四川大学文学学院作访问学者。阿库乌雾长期从事彝汉双语文学创作,并致力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曾出版了彝文诗集《冬天的河学作品也被选入大中专院校彝文文选和彝文写作教材,并树起当代彝文诗歌和彝文散文诗的典范,在本民族读者群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文仅以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集《虎迹》为例,从文化视角上对其进行论述。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一、图腾文化与民族古典精神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们在翻阅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集《虎迹》时,不难从他细小入微地回溯中体悟出诗人在正视历史,关爱生命的同时,也对原始宗教文化意识形态的迷信成分进行了鞭挞和无情的揭露。《母亲》中母亲是个善良贤惠、憨厚朴实的典型的彝族传统妇女形象的代表。由于长期生活在封闭的山地文化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科学文化教育,缺乏辩证思维能力,而信仰原始图腾的祖先崇拜: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天还没有亮,就去屋前羊肠小道上清扫露水的是她;坐在屋内,时而看看抽烟升起的烟雾环绕;时而瞧瞧火塘里闪烁火星的也是她;每次,我出远门时,倒一杯酒在祭台前对着从不开腔、满目漆黑的祭祀板祈祷:“去时顺风,来时平安,抬足安稳,举手轻巧”。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母亲的这种尊祖祭灵、福佑子孙的原始自然宗教习俗的愿望是无可厚非的,但它所维系的唯心主义思想和由它所滋生的宗教迷信成分就不得不令人担忧,甚至连《石头》也成为万物有灵的标志性象征: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石头,最轻的像树叶;最重的无可比拟。不论公石还是母石都会繁衍生息,人类虽然防范“不要在田地捡石头,我在成我的田,我不在变成别人田”,但很少有不捡石头而丰收的。在跌倒处,从不会忘记母亲的再三叮咛,总是捡起一块石头放在手上回屋―――把我的灵魂交给母亲去守护。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自古迄今,彝族先辈们始终都念念不忘跌倒时一定要在跌倒处捡起一块石头放在手掌心里就相当于魂及附身的“至理名言”来教儿育女。在彝族人看来,凡是有生命的万事万物都有魂。魂与生命休戚相关,须臾不可离。一旦人跌倒时,就会魂飞魄散,须在跌倒处捡起一块小石头回屋,才能唤回自己的灵魂。由此,诗人在回溯文化记忆的历史踪迹中,毫不掩饰地“把辛酸的泪水演变成一对坚韧的鹅卵石”。从中也预示了诗人追求科学精神的坚强信念。然而《山寨》里的人们尽管苦苦追思着对大宇宙的认识,也难以跨越毕摩苏尼宗教意识的鸿沟。即使他们不惜耗费大量钱财,甚至变卖家产诚邀毕摩恭请苏尼来搞祭祀活动,以借助神灵的力量来驱邪避灾,还是难以逃脱厄运纷至沓来。即便如此,他们还是仍旧对毕摩苏尼顶礼膜拜,确信不疑,这种解不开理还乱的迷惑恰好与宿命论思想的彻底揭露者《乌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乌鸦》中连七旬老人都听到乌鸦叫声就禁不住口中念念有词,随时随地加以反击。认为乌鸦的叫是不吉利的,甚至在哪家上空叫哪家就会祸在旦夕,须请比摩苏尼避邪驱鬼。所以,在传统彝人的观念中,乌鸦自然就成为最忌讳的图腾物标识之一。从《母亲》的祖先崇拜到《石头》的灵魂崇拜,再到《山寨》的毕摩苏尼崇拜,又到《乌鸦》的避讳禁忌都无不渗透着原始宗教文化习俗,同时也伴有浓厚的封建迷信色彩。这种远古彝民族文化记忆中的图腾崇拜在《雪魂》、《野火》、《龙卵》等篇什中也有深涉,诗人在触及这些图腾物象深处的原初的崇仰意向、生存欲求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作为本民族一个文化人自己肩上所担负的时代使命和历史职责。在《乌鸦》的篇末诗人感叹道:“但愿语言能变成手枪,但愿乌鸦能变成食肉。”这种愿望从另一角度昭示着在科学精神至上的当下,落后的宗教文化习俗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进而代之以先进的思想文化意识。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神圣光圈中,也大量蕴藏着一种厚重而生动的精神力量,寄寓着本民族某集体理想和殊异的智慧创造”。诗人在《鹰?海》中,通过象征、暗示、隐喻等艺术手法,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宗教精神内质和元气进行理性思考,并使之重塑现代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资源: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那个时候,杉树顶上鹰的足迹渐渐隐去,鹰的眼光有可能变为树筋;有海的地方,太阳与坚硬的鹅卵石正在较量―――你强时你占上风。我强时我占上风。历史长河已悄无声息地变成天上彩虹的灵魂。那个时候,据说鹅卵石内脏里,深蓝色的大海在其上熠熠生辉;鹰翅膀变成神船在此游荡。我试想着拿起冷若冰霜的铁锤去一个个地撬开看。但我还是害怕遭遇晴天霹雳……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尽管彝族远古传说中的支格阿龙已成为本民族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传为佳话,但他的灵魂好比“鹰”的翅膀和“海”的眼睛已经叠印成生生不息的民族古典精神,激励着本民族义无返顾的前行。然而在面对本民族文化规范遭到空前损毁,面对信仰危机、宗教崩溃的时代,诗人自觉意识到“必须重新寻求和认同本民族原始精神实质,必须在艺术式追溯的文化记忆中去实现对‘图腾文化期’与当代人类精神处境间的深层依托的前提下,才能完成更大的更新的精神创造的时代使命”。青年诗人阿库乌雾从小受到本民族文化的熏陶,受到过良好而系统的彝汉双语高等文化教育,同时也和同时代更多知识人一样接受过西方文化艺术思潮的影响。凭藉这种多元的文化结构和厚实的知识储备,以及学者型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指向,诗人抚摸和再现民族发展轨迹遭遇事象就更加深刻和真实。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先辈们长期与恶劣的自然现象作斗争,有过一段时期的辉煌历史;也有过一段时期的艰难曲折。无论辉煌与艰辛,他们都发扬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换言之,他们继承了民族文化传统,才使支格阿龙的大无畏民族古典精神像永不衰竭的“那条历史长河悄无声息地变成天上彩虹的灵魂”了。这是先辈们用生命与血汗换来的传承给我们的珍贵的民族古典精神,也是至高无上的民族美德。我们应继承和发扬这种民族古典精神,并传承于后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我们能言必行,行必果的话,谁还怀疑“鹅卵石内脏”里“深蓝色的大海”上“鹰翅膀”展开成船舶“在此游荡”,而试想着拿“冷冰冰的铁锤”去撬碎的话,就会自食其果的。事实上,每个民族都有类似的英雄史诗,支格阿龙仅仅是符号性象征,或者说是复合各民族英雄人物的意象。所以支格阿龙是文化英雄,他是代表那个时代的民族生存精神和文化精神。从而诗人的文化视野也不仅仅局限于本民族,而是由本民族拓宽到各民族,乃至整个世界。“由此表明了诗人由挚爱本民族文化精神到挚爱中华文化精神,以及世界文化精神的,一步步的思想意识标向或美学追求的不断提高的精神脉络”。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二、历史演绎进程的命运遭际与传统思想文化意识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人类的起源和民居的演变史都可以从《岩屋》中知晓大致情形。猿猴变成人类之前,虽然“这个岩屋常住着昆虫飞禽”,但也是“人类”从树上到陆地的大跨跃阶段。当猿猴通过直立行走和劳动等逐渐变成了人以后,开始在岩屋生火取暖,即发明了火,这又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繁衍生息的良好开端和重要标志。在与火的朝夕相伴中,数不清的几代人同飞禽、昆虫一起以捕猎为生,相依为命,然而先辈们从不甘寂寞,总是积极向上,勇于拼搏,并设想“他们也像飞禽一样繁荣,像昆虫一样富强”而积储力量建造民居,这不仅仅说明了人类向往吃穿不愁的幸福生活,更重要的是人类萌发了兴建住宅的思想。由此,人类在“岩屋下方的坝子里建造了一座宽敞明亮的大房屋,从整块坝子望去多了一个亮点,从天空往下看多了一个星星”。人类就是这样一步步的从岩屋住到坝子上来了,并且会修建自己居住的房屋了。这是人类知识结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一次升华,也是人类文明的又一重要标志。民族的居住习俗、生活观念、道德品质、行为活动和思想意识等大都是从岩屋到平坝的居住环境的演绎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甚至民族传统文化也大都起源于这个时期。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个人私利的滋生蔓延,助长了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思想: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他们家曾经施过羊肥的那些庄稼,买化肥来施后,一棵一棵地相继枯死;他们家像兔子一样活崩乱跳的孩子们,仿佛兔子跳进虎口,一个一个地被老祖宗牵到一望无际的那片森林里,有的给老祖宗点烟,有的去放牛羊。连那些成堆的小鸡也一天一个地被鹰叼到那条野外山沟里去了。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唯独一碎片,长翅飞过他家屋檐,正如射击屋内的激光把他家主位上方的祭祀板击破,这些是下一年过年才发现的……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又不得不去请毕摩了……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岩屋》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诗人从中进一步挖掘出了彝族人民深受毒害的思想根源后,表达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进程中,道路的曲折与坎坷,有时富裕,有时贫穷。其中庄稼相继枯死,孩子被森林老人带走,小鸡被鹰叼走是泛指人类求得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已经和正在付出的那份代价。之所以有了为人类谋幸福而不惜生命为代价的这部分人,我们才能得以快速地发展。然而《岩屋》中的“主人”始终不明其因,不思其果。还是请众毕摩来念经。由于本民族毕摩众说纷云,而听信一个另类毕摩的灭顶谎言。正当那个另类毕摩说到其遭致天灾人祸的根源是他家住宅上方那个空荡荡的岩屋时,他毫不思索地立马拿起一块炸药包炸毁了那象征着祖宗的古典文化遗产―――岩屋。这是令人痛心的,也是不该忘却的教训。由于传统思想作祟,“主人”自我毁灭了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或是文化精神,而遭到了肉体的创伤与精神的损毁。恰好岩屋被炸开时,一碎片穿透“主人”的屋顶,把他家神圣不可侵犯的供奉祖灵的祭祀板劈成了两半块。从而使祭祀板的灵气与光彩不复存在。这一碎片不单是击碎了房东“主人”和祭祀板的美梦,已唤醒了人云亦云的“我们”。这既是对信仰宗教迷信的那些人的打击,也是对“同室操戈”的挖苦讽剌与回光透视。岩屋中的房东“主人”不仅相信本民族毕摩的咒语,而且相信其他民族毕摩的神话,最终导致自我毁灭自己的文化气节,从另一面也反映了人类文明与落后的相对性,也让我们思考如何根除落后思想的使命。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正如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虎迹》的开场白一样,孩提时代,我们也不说害怕豹狼,连沸腾的开水都从没有想过丝毫畏惧,“想到什么就做什么,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心中总是无牵无挂,游刃有余。不说能够想到民族和国家,连自己父母的辛劳都无从知晓,如同“木偶”只图生存。正当一切责任都压在自己肩上时,我们也就自觉地深刻体会到彝族谚语“有儿的父母如同坐在悬崖边”的引申义和份量了。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阿库乌雾在《虎迹》中接着写道:“天还没有亮,我就把羊群往熟悉的那条路上赶。但这批羊始终不听使唤,领头的那只母羊也畏畏缩缩而挨了我几竹鞭。”诗人故意称“这群羊”为“这批羊”是有其象征意义的。如果“这批羊”是寓意当代彝人的话,那么“那只领头的母羊”自然就是象征彝族的仁人志士了。当下我们做什么事都要须落到实处真抓实干不辞辛劳,才会取得更大的收获。过去,“这批羊”尽管有过不敢涉猎虎迹的文化记忆,但随着时光的推移,其文化质素的提升,他们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发挥各自的优势,去创造新的生存方式,去拓展新的生活理念。这是引领我们走向文明殿堂的主心骨,也是智慧的哲理火花。祖辈们细长的英雄结合在一起时,谁还不信能拧成漆黑的历史僵绳?谁还不信这根英雄结结绳如同我家乡的小山一样多?谁还不信大大小小的人命与这些小山的竹笋一同竞赛?―――《人命》山地民族文化历史发展进程的遭遇,就如同诗人笔下所触抚的血债,原始与现代,愚昧与文明,民族文化与生存焦虑在现实境遇中的二元对立都是由于长久处在固步自封的环境下孕育而成的。尤其是沿袭“人命值一匹马,马命值一碗酒”的乡规民约陋习就更加助长了灵肉伤痛的蔓延发展。导致灵肉伤痛也在所难免的悲剧不仅来自狭隘的变态心理,同样也来自迷恋谱系温床的风流人史和人史风流:一个村庄里,一群丰满的女孩,有的成了蛇母,有的成了猴母,但他们没有察觉到她们的那些孩子祖祖、孩子爷爷、孩子父亲们“猴子打猴子的鼻梁”和“蛇吞蛇肉”的故事,全变成金黄色的叶片,被她们串进首饰里当作装饰物了。从陆地修一架“梯子”到天上,引来了一油菜花般的美女立在“梯子”前。但,没有人有眼福。“人史风流,人史风流”殊不知是大雁的鸣声抑或是黎明前小孩的哭声。……―――《人史》诗人对母语词的组合构句已经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了,这样的彝语散文诗句是前所未有的。正如诗人所言“今天的彝文文学不是民间文学的翻版,而是当代文学思潮下的文本”,言语的灵气和思维的卓异构成了阿库乌雾独特的话语艺术,从母语散文诗《人史》中我们看到了诗人在母语创作上殊异的文化质素和超凡的精神特质以及鲜活的现代气息。这既是对母语文化生命勇气的激活和促进,也是对母语文体表达形态的创新和拓展。由此可见,阿库乌雾用现代文化思想锐气去审视、考察民族文化历史发展遭遇处境,是力图作现代诠释,而不是一味地发掘。诗人着眼于大局,而抛开个人的宗教皈依和民族情感于不顾,以当代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己任,站在文化使命和时代精神的前沿,正视现实人生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规律。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三、民族忧患意识与文化救赎品质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多元文化大撞击、大整合、大汇流的时代大潮下,阿库乌雾自然地感受到了彝族母语文化正面临深度的震荡,传统价值规范遭遇空前的损毁。面对“文化历险与人格历险”,诗人在批判传统与判逆传统中建构当代寓言式的文学模式,从而以期完成自我救赎为起点的文化救赎的美学试验和美学旨趣。诗人的母语文学创作正是在新的时代文化临界点上,作为优秀文化人必须担负的文化职责。如:然而,不知何时,我也想做一次朴实的卦算:用我的躯体作占木时,但愿能测得我故乡那片森林的症结。―――《灵占》可以说,诗人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为了民族利益,可以把个人生命置之度外。又如:尔比道:猎犬关圈中,骏马立厩内。从此以后,这个世界上的民居如密密麻麻的狗圈……说不定我自身都可能成为狗圈的一片瓦板。美国新闻:狗命比人命难断。……彝族村庄:木板房黑油油,竹席房白生生。……―――《狗圈》虽然诗人在时代多元文化与民族历史纵深文化传统之间“裂隙求生”,但东西方意识的差异,尤其是彝族地区的文化皈依,却暗示出“自我救赎”或“文化救赎”的艰难历程。再如:据说女鬼是从公山羊演变而来,所以母山羊都不认公山羊,公山羊角也一代比一代纹络不起眼。但,有了女鬼以后,世上就没有一个“正经”的男人。……―――《女鬼》人格的变化也不得不令人深思。其实,诗人就是“用自己的母语与当代世界文坛对话。”如果人类总是野心勃发霸气十足的话,那么须对症下药时往哪儿去寻觅顽症良药呢?恰好《毒草》能以毒攻毒,而且在我们寨子“上方有山都长毒草而出名”。只是疏远了才记不住与毒草同生同长、相依相伴的光景。本来我们真实子孙的情意和思想自很早以前就“如同看不见培育毒草的火焰一样燃烧着,”但到当代时,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毒草被青草掩映得不见朝气,并且部分被青草所取代。“四周杂草也挤压毒草,连凹凸不平的石块也容不下毒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毒草与青草丛已到格格不入的地步了。这对毒草而言是令人同情的,而草丛却令人厌恶了。事实上,毒草也是草,青草也是草,二者皆是同类植物,应尽量各自为阵,互不干涉。若不然,“人类历史需要毒草时,就如同小孩饿奶一样”。惟有苦涩的毒草才是人类各种“疑难病症”的良药,更是防毒消毒的上品。由此,《毒草》所反映的是人类文化思想毒素根源中心里所遭遇的一滴醒目的血迹,它似一支猛烈拉起的箭射向人类心里的杂念,使人们为之一震,心潮翻涌。毒草是长在山顶沃土中的,沃土的乳汁养育了毒草。长年累月中,毒草历经日晒雨淋,饱经风霜冰雪,才熔铸成自身的精华和高贵品质。这是极为罕见的。一旦人类被感染上病毒就只有毒草才能救治病害,消除病毒。如果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物质都如同毒草一样的话,人类的病毒就不敢扩散,甚至贩毒吸毒的人也可能不复存在。诗人将这种基于自我拯救而进行的自我磨难与自我埋葬的文化涅和文化抉择写得如此痛快实在令人折服,使人沉思。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四、文化变异与文化混血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彝文古典长诗《勒俄特依》中记载道,天上雄鹰滴下三滴血穿透了蒲莫尼依的三层百褶裙后,我们这个民族就这样诞生了。正如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鹰之子》,虽然“鹰”时常偷袭小鸡,但彝族没有打鹰的习俗,甚至在“勒俄”精神的感召下,还崇尚凝结彝族人精神气质的山鹰,进而以鹰为词根派生出一系列人名称谓。如此一来,使新生的“小鸡”有着鹰的性格和元气了。恐怕人类本性就不是纯洁的吧。“据说,古时候,有人家的一女子在半路上被公熊拦腰抱到岩屋后,生下的熊崽就如同熊模熊样。以至熊崽把公熊处死后,就把‘母亲’占为妻室”。如果这一神话当真的话,人类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进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了。“只是鸡蛋刺眼就成为鹰袭击的对象,才导致母鸡变成白石,做迷信时被人当作神物来用了。”这表明文化趋向多元化的过程中,每个民族都不可能保持纯洁的自我文化,一般都会向他文化般木过渡或发生变异。“我自身变成一只破烂的蝴蝶。我的子孙们硬说超越我的话,必履行子女欠父母的是养老送终的诺言,不经意间,就把我抬到科学技术实验室,给我安装了另一对冰冷的铁翅。我也身不由已,听天由命”(《竹片遗言》),“随着现代科技文明浸透程度的不断加深,随着外来文化的多种冲击与侵凌,彝族文化这片古老而厚蕴的土壤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迁。这种变迁从日常生活的工具与器物、技术与运作逐渐深涉到人的生存观念与意识、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中去,一代彝族文化人的精神正处在传统与现代、蒙昧与文明、获取与失落的激烈对抗与纠葛之中”。但不管怎样,把自己民族文化抛之不顾也是没有前途的。如果一个民族非得去“崇洋媚外”而不去继承和拓展本民族文化传统,那么将会使自我文化变得面目全非的。如此一来,我们民族的文化特性和精神气质就会并无建树而影响我国“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民族精神、民族文字、民族语言、民族风习、民族美德和民族文化都是值得称颂的。那些有意贬低本民族及其文化的人完全忽略了“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深刻内涵。诚然,我们也不能只是沉缅在自我传统文化中而沾沾自喜。同样也必须“要站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对空前丰富、急速发展、多维交互、大胆探索的社会主义的新的生活风貌和新的经济秩序、新的价值观念和新的运行机制,进行积极的审视和热情的描绘,并源源不断地从中吸取新的生活素材和思想乳汁、新的实践经验和精神果实、新的经济构体和美学芳华”。尤其是一定要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神实质和文化内核。我国之所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必须从中吸取先进文化思想,用科学技术来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从而使之推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和进步,振兴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资源。阿库乌雾在《虎迹》文本中,多处描述了祭祀板的变迁,特别是《祭祀板》的篇什中这种文化意象更加突出和深刻些。诗人在此文描写了长期以来彝族用以拜祖敬先的旧祭祀板被新的祭祀板所取代的过程与结果,真实地反映了彝族婚姻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深度变革。“反咒”到天快亮时,我家主位上方和我与整个房屋同龄的那根祭祀板,才叫人抬到屋下猪圈顶楼而失去了昔日的光彩和风韵。但由于它长期笼罩在烟气里,所以这个猪圈内木板也好,柱子也好,没有一根像它一样黑的。第二天,一根白生生的没有一点污秽的新祭祀板随洁净仪式中炽石遇水声落脚于空着的祭台上了。但由于这根祭祀板从没有熏过烟气,所以我们这个屋内瓦板也好,柱子也好,都找不到和它一样白的。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去过我家的房主位了。……屋外,白人黑人开亲的一天比一天多起来了。……―――《祭祀板》宇宙、自然和生命的本色都离不开黑白色彩,死意味着黑,生对应着白。这既是黑白文化在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折射,又是强烈的视觉冲击。黑是心理、精神和视觉的承认,它寓意旧的文化积淀;白是道德、信念和视觉的追求,它代表新的文化途径。黑木板自然且熏过而有文化含量,人们也对它习以为常,但有其糟粕,不少顽固不化的文化劣根性有可能在其间。也就是说,我们视为宝贝的文化积淀,症结有可能在此。一旦成了思维习惯,就不容易被人们察觉。只有接受过新文化的人用外来先进文化来审视、解剖自己的文化,才能发现自我文化的症结。苏尼在变,苏尼文化也在变,实际上是整个彝族文化的变迁。这种文化变迁已深涉到每个个体意识领域之中。在文化变迁,“文化混血”的当下,文化撞击、替代并非易事,吸收、兼容的过程较为复杂,甚至有些情感、生命也要付出代价。然而黑白文化融合过程中,新的又与旧的格格不入,新的文化源泉光照传统文化的土壤,不能简单地说谁好谁坏。旧的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新的文化体系又没有建成。彝族文化处于尴尬的两难境地。惟有正视自我,消除文化劣根性,才能适应文化也要与时俱进的要求。诗人所写的《祭祀板》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内涵与审美旨趣,拟构了健全的现实人生。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五、结束语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综上所述,阿库乌雾彝文散文诗集《虎迹》是始终站在文化制高点上,对本民族文化进行梳理与扬弃的同时,“用自己的心灵和笔触从事实中体察时代的变革,审视时代的灵魂”。阿库乌雾“超越别人的地方,就在于他能够用人性中最美好、最纯粹的心灵之光照亮史实,就在于他能够对心灵和宇宙作深度的综合和深刻的把握”。虽然阿库乌雾的这本散文集是把民族特点和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为民族文化的振兴高呼呐喊,但没有丝毫的传统社会学和政治学以及功利化等因素,纯粹着眼于整个人类社会未来的命运和发展。并在理性思考的前提下,以深厚的彝族传统文化积淀为基础,深入而系统地再构和重建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现代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品质。7Np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