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音符
作者 阿左 2010-06-10
原出处:彝族人网

  五月下旬,蒙兄长厚爱,从故乡带来了一份非常精致的礼物.那是一张唱片,名曰《大小凉山──中国彝族民间器乐电声演绎之典藏版》.回到住处,已经有些晚了.万籁俱寂,翻开书页,阅读泛着古朴气息的彝族诗歌.苍凉而又柔美.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对彝族的了解不多,直接促成我对彝族了解的人当是我来自彝族的兄长.在我的心里,彝族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宗教,笃信自己是鹰的子孙,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种族.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对于音乐,我一直是很喜欢的.听音乐我没有较为固定的喜好:流行,爵士,摇滚.国内,国外的不一而足,常常是照单全收.纯音乐方面,倾向于new age.我听音乐唯一的原则是音乐本身能唤起内心深处沉睡的情感,进而能让我喜欢它.因为我总是倾向于这样看待:每一个人对音乐的评析是带有个体性的.我的评说只是我自己的意见。具体的说,它至多代表的是,苏洛本人在此时,正在试图用她拙劣的语言表达出她的一些没有什么理性可言的意见.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电声音乐”(Electron wave music),英文原意是“电子波音乐”,一种电声音乐是“直接原声音乐”(人耳不经任何电子技术处理的声音),经一系列电声技术处理过的音乐。另一种则是是专指用“电子乐器”(Electronic musical instrument),“电子计算机”MIDI音乐多媒体所制作的“电子计算机音乐”(Electronic Computer Music)。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关于传统器乐与电声演绎的结合,我倒是不反对的。现代人有现代人的口味,传统若是不想被教大多数的人所遗忘,也许真的有必要穿上一件华丽丽的外衣。只是这件外衣合身与否,这是很重要的。如果合身了,那是相得益彰,可以博个满堂彩,也能让乐迷记住这些打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音乐。但是如果不合身的话,可能就会适得其反了。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倾听这张专辑之前,我对彝族有着自己的想象,也许这些想法并不符合实际,但是电音演绎过的彝族本土音乐摧毁了我对彝族所有的想象。在倾听专辑的时候,我总是习惯在各种电声中小心的寻找被它淹没的月琴、马布的声音:它们在现代的洪流冲击下,颠簸飘零。彝族的乐器很独特,有着长久的传统,可是一旦传统的东西在改编的时候,失掉了它本来的东西,那么只能让人扼腕相叹了。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除去电声,整张专辑由大小凉山的器乐名家演奏,展现了大小凉山彝笛、口弦、月琴、马布与葫芦笙五种传统器乐,并且细心的给它们加上了一些富于意境的符合现代人口味的新名字,配上了优秀彝族诗人的诗篇,可谓做的相当有心思。只是,这些名字与诗歌美则美矣,却与器乐的原曲表达的意蕴相去甚远。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在我看来,彝笛、月琴、马布、葫芦笙它们各自有着自己音质特色,自成一派或是与相宜的乐器协奏,便会很出色,却不适宜在电声中争一片天地。至于口弦,由于其音色的飘忽,富于节奏感,与电音混合至少不会流于突兀。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当然,我并不是就此否定了创作这张专辑的工作人员的好的出发点,以及他们为了这张专辑所付出的心血。他们的工作是值得尊敬的。也许只是,这样的音乐没能符合我预期的想象。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我更愿意,有一天同我的彝家哥哥,真正踏上彝族的土地,蓝天下,在山岭间放歌,看羊群阵阵,听溪水潺潺。有幸的话,可以去拜访一位普通的民间乐手:也许是位长满皱纹的老奶奶,也许是位年轻貌美的姑娘,也许是位俊朗的青年,也许就是哥哥的母亲……他们在月光下,在大凉山寂静的土地上,静静的弹奏起古老的曲调与歌谣。3IA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