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编辑完《德芳诗行》一书,顿感欣慰,付梓即可见样书,这在如今科技发达的社会不算是一件难事。
李德芳这一百多首诗是一年前从手机上一首一首单独传给我的,不在一个文档里,有的重复发来,十分凌乱。当时我看了一下,觉得篇幅单薄,就想等一段时间,希望他再写出一些诗作后增加书的厚度,结果一拖就拖到了现在。上个月我嘱他把这一年的新作发来一起编入,又有部分重复收稿。老人耳背,电话交流有些困难,我花了些时间才把这些诗作一首一首整理出来,分别归到“赞美好人”“爱憎分明”“乡村生命”“往事追忆”这四个我设计的栏目里,不一定妥帖,这中间可能会有编漏掉的。
为了使诗作更像一本书,内涵更丰富,就想着把这些诗的信息扩展一下,我又回到南华与李德芳面对面交流,看到了这些诗作的手稿,又找回几首未录入的诗,看到了“小峰拙作”字样,知道了他的笔名为“小峰”。到他家相框、他的手机相册里寻找有价值的老照片,想将它们编在诗集的扉页,为一生留下纪念。只可惜我想要的一切,均在十年前的一场火灾中化为灰烬,他这一生获得的二十余本奖状、证书也只剩近年表彰的两张。那些德芳笔下赞美的亲朋好友,我尽量作了些采访,将他们的事迹成就写成注释,排在赞美诗后面作补白用,以增添美观度,也尽可能在这本书中给后人留下更多的南华人文信息,使这本诗集有更大的价值和社会意义。
在编辑此书的过程中,李德芳一再强调,他是闲来无事才写下这些诗的,并非是什么作家或诗人,这些诗作不值得印刷成书。但我答应的事,肯定会去做,德芳先生耄耋之年的精、气、神,一定要展示一下。我们都是这个社会上普普通通的一员,并不以写作或作家的名号来谋生,当然也不会以作家或诗人自居。在这个薄情的社会里,活出深情的自我,做些有意义的事,是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一次生命体验,一个生活记录。这一点我请德芳放心。
人生在世,不过区区三万六千天!说短不短,说长不长,我们总该留下点什么,证明这世界“我来过!”人们常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我们还是能留下一些非物质的东西,传承给子孙后代。我们也有把先辈们的光辉事迹、家风家训一代代传承下去,弘扬光大的责任。
人到晚年,耳聋眼花,体力不支,这个时候我们还能做些什么?今年81岁的李德芳,热爱生活,写出了这本诗集。那么,我们每一位离退休的银发老人,是不是也可以拿起笔来写写自己的回忆录,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给自己的晚年带来一个丰富多彩的夕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