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金华:主题是文章的灵魂和统帅
作者 ​普金华 2025-05-23
原出处:彝族人网

注:本文源自作者普金华青年时期学习(自学)笔记。

一、什么是文章的主题?

所谓文章的主题,就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或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全文内容表达出来的基本意见或中心思想。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任何文章都是不同深度和不同广度的“思想结晶”。文章不是现象的罗列,现象只是为说明思想服务的。一篇文章,不能光让读者知道你“写了什么”,还要让读者知道你“为什么写”。主题不在“什么”里面,而是在“为什么”里面。不了解这一点,就很难把握文章“灵魂”之所在。有些初学写作的同志,常常只知道自己“写了什么”,而不知道“为什么写”。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它关系到文章的精神、格调和色彩。它和主题有密切的关系,但不完全等同于主题。标题的作用有四种:(一)直接揭示主题思想;(二)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引导读者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三)形象地概括文章的思想意义,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作品的主题;(四)指出文章的内容、范围等。可见,只有在第一种情况下标题和主题才是一致的。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00.jpg

本文作者普金华

二、提炼主题需注意什么问题?

主题是文章所表现的客观对象本身具有的思想意义的正确反映,它不是作者主观随意贴上去的东西。因此,提炼主题要注意几点:(一)必须从全部材料出发。因为“主题”不是游离于材料之外的东西,不是作者单纯的“主观意念”的产物,而是对全部材料的思想正确开掘和高度概括。材料对于主题的确立有客观的制约性,有什么样的材料就决定了什么样的主题。正确的主题是主观认识对客观材料的正确反映,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物。(二)必须发掘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个性。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主题就会具有强烈的“共性”,就会显得“深”,就会显得“新”。提炼主题就是要追求“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深”和“新”的统一。(三)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作指导。掌握了无产阶级世界观,我们就掌握了观察事物、认识生活的“望远镜和显微镜”,就可以望得远,看得深,“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就可以高屋建瓴,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文章。(四)要考虑到现实生活的客观需要。主题总是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感的。作者在提炼主题时,必须考虑到党的中心工作的需要,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2.jpg

本文作者普金华获奖荣誉证书(含写作)

三、文章的开头方法有几类?

文章开头的写法很多,可概括为两大类:一类是“开门见山”的写法:或“落笔如题”,说明写作缘由;或“开宗明义”,揭示全文主题;或“言归正传”,即速开讲故事;或“单刀直入”,挑明论敌谬说。另一类是“形象化”的写法:或描写环境,以引出故事;或抒发感情,以渲染气氛;或先叙述委婉故事,以引出深刻道理;或借诗词谣谚,以此为叙事的开端。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开门见山”是一种特定的入题方法,并不是容易掌握的。作者只有将故事的来龙去脉,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矛盾冲突的细枝末节或问题的逻辑层次一一了然于胸之后,才能准确而有力地“单刀直入”,收到“骤响易彻”的效果。如果故事情节的发展或问题的逻辑关系在自己的心中还是朦朦胧胧一片,那么,“门”开得再大也没有用处,其结果仍然是“开门”而“不见山”,只见到一片迷雾。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a1.jpg

作者普金华收集的本人部分钢笔字原始稿及被报刊登载文章剪辑

四、文章结尾的写法和要求是什么?

文章结尾的写法很多,主要是四种:(一)总结全文,以揭示主旨;(二)展示未来,以鼓舞斗志;(三)抒发情怀,以增强文章感染力;(四)造语含蓄,读之饶有兴味。总之,一个好的结尾,应该“言有尽而意无穷”,能够深化主题并简洁有力。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写文章,开头固然很难,结尾更不容易。“开头”要提领全文,任务当然很重,但是,它不必“上承他事”,而且,回旋余地尚宽,可以提出悬念,埋下伏笔,留待后文,慢慢处理。“结尾”则不然,它要托付全文,自然地“上承他事”,往后看,“无他事继其后”,已无回旋余地。如果说,“开头”留下的话题,过后都会落在实处,那么,结尾留下的余音,则是一种虚拟,只能以虚论实。所以,结尾更要用心,一不能草草收兵,虎头蛇尾;二不能拖泥带水,画蛇添足。文章的结局应该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局,它的“功夫”不全在“尾巴”上。如果“头”和“身”不健全、不丰满,仅仅在尾巴上装璜修饰是无济于事的。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明朝人谢榛对“开头”和“结尾”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他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尾当如撞钟,清音有余”。fYy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作者:普金华,男,1962年1月生,中共党员。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红土坡镇大旭宇村委会大凹子村民小组人。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及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大学文化。1978年2月入伍, 1981年10月入党。参加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历任战士、班长、副排长,乡武装部副部长、部长,县人民武装部(正团级)政工科副营职干事、军事科副营职参谋、政工科科长,部党委委员,县国防教育委员会成员,县国防动员委员会成员,县人民武装委员会成员等职,中校军衔。2000年9月转业到南华县公安局工作。先后任南华县公安局政工办主任、县公安局副处级职级(副处级侦查员)、县警察协会秘书长,县公安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人民警察四级高级警长、一级警督警衔。勤于笔耕,有6000余篇(幅)作品被《人民日报》《半月谈》《解放军报》《人民文摘》《博览群书》《战旗报》《云南日报》《边疆文学·百家》《云南警察文学》《楚雄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云南人民广播电台等各级各类新闻媒体及文学刊物刊(播)。先后参与完成楚雄州公安局编写的楚雄公安文化系列丛书《文耀彝警》(一部四卷)撰写编辑工作;参与南华县编辑出版的云南省军事志丛书《南华县军事志》和《从高原湖走向世界海》《南华县文史资料选辑——纪念对越自卫还击战胜利40周年专辑》等10余部书籍的撰写和编辑工作。与人合作著有云南民族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双十”工程丛书《咪依噜风情谷——楚雄彝族自治州南华县小岔河村》一书及个人著有中国乡愁文化书系·南华《雨露灯语·雨露》一书。有作品入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全国政工论文选集——政工之歌》《中国思想政治工作论文选编》《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华名言词典》《中华名人格言》和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的《警察制度改革与发展研究》等多部书籍。文学作品《啊,马樱花》入选楚雄州第二届“马樱花文艺创作奖”;《“拿鱼”的记忆》获楚雄州第五届“马樱花文艺创作奖”二等奖等。1982年、1999年、2004年先后三次荣立三等功(二次军功,一次警功),110余次(含写作)受到各级各类表彰奖励。2020年12月从南华县公安局退休。现任南华县“菌乡银发”志愿服务团副团长、矛盾纠纷调解志愿服务队队长、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队员及助力产业项目招商工作志愿服务队队员。系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南华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阿着地 返回顶部 ↑
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