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

作者蒋志聪2006-06-05
原出处:中国诗文网

  我以前不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但从我的双亲双双进入医院以后才深深体会到“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真正含意!

  2005年7月的一天,我70岁的父亲在早上跑步时突然晕倒,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及时送到了医院,可是这个县级“救死扶伤”的医生们的第一任务是开出交费单,等到我把交费1000元的单子送到他们的手中,医生们才开始了为“钱”的救死扶伤工作,救命的药要家属一次次的来回跑,就是一针伍角钱的”安定“,要打就要自己找医生开单--到药房划价--到收费室交费--到药房取药---交到护士办公室,还得等上一阵才能打上......半月后父亲出院了。

  8月的一天下午,有个表姐姐来我们单位叫我,说我的母亲病重送医院了,我立即与她一道到医院,母亲不醒人事的睡在病床上,脸色没有一点血色,父亲一个人无助的扶在病床边上,面前放着一张医院的交费单,1000元的单子......抢救病人是第一吧,可我们的白医天使们就这样看着一个脑出血患者,等待交费单的到来,请问我的白医天使们,这就是你们的职业道德吗?是的,你们一样有这样或那样的无奈,这是制度的和体制的缺失,是社会福利的缺失和公共管理部门的无能,是......
  

    你相信“50%的城市居民有病不看”这个调查数据吗?

  来自权威部门的调查说,“从1993年到1998年的5年间,中国居民的患病率增加了7.3%,就诊率却比5年前下降了18.8%。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30%应住院的病人选择了在家治病或采取保守治疗,医院住院率下降了4.3%,出现了医院『吃不饱饭』的现象”。据统计,城市有32.14%的患者因经济困难不敢上医院,63.13%应住院的患者不敢住院治疗,这两个比例均比5年前有较大提高。以上所述是在网上找寻的,可信度不一定高,但有一点是确切的---都比西部地区好,特别是在西部贫穷落后的地区,我看到有多少病员由于经济原因而在家等死的啊!在我的老家---一个国定贫困县,一个少数民族地区还算可以的县,有一个座落在省道边上、距铁路只有步行半小时路程的一个有1000多人的村子--就是我的老家了,有一位和我母亲患有一样病的老奶奶,在家睡了59天后走了,因为没有钱,进不了医院;有一个38岁的男子,仅是胆结石而没有治疗就早早的离开了他的亲戚朋友们;有一位42岁的妇女由于劳动时脚小腿骨折而没有治疗就过早的走了......同样这种能治疗而没有治疗的人还能列举无数,可有意义吗?没有!重要的是只有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建全了才会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反映的正是这种心态。

  更重要的原因是到医院看病恐怕也是一场对尊严与智力的污辱。“他们就是不肯告诉你到底怎么了,连什么病都没弄清楚就要病人用最新的药品。”一位朋友因为肚子疼在医院里吃了大苦头,她前后花去了0.8万元,还未见成效,后来经人介绍接受一位游走在社会中颇受欢迎的私人大夫的治疗,只用去三千元便好了。我......不说了,说下去就有可能写出不文明礼貌的用语了。

-----------------------------
网上资料:
  
  据卫生部最新统计,目前中国每位居民看一次病平均要花费79元,住院需花费2891元。比去年分别上涨了10元到300元左右。而在卫生部直属医院平均每一门诊、急诊人次医疗费用为163元,住院费用为7961元。这两项费用中,药费分别占60%和47%。这个数字与活跃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医院中的“医药代表”比例相当。

  据悉,1998年列入医疗机构账面的药品折扣收入即达到90亿元,相当于药品购进额的16%。一药业公司的销售经理坦言药的实际成本只有申报价格的1/10,“国内新药的零售价多为生产成本的10倍左右,有的甚至高达20倍。换言之,花100元买的一盒药,也许只值5元钱。”不言而喻的是,医院的药厂借折扣中饱私囊的大有人在,而药价越高,提成越多,折扣及回扣也水涨船高。

  有人将大夫收红包归纳成三种人,“一种是非要不可的,不给就是一张后妈脸,但这种人很少;第二种比较有职业道德,收礼挺矛盾的,只收比较保险的礼,比如一个剖腹产规矩就是1000元,但他们收不收都还过得去,这是大多数;第三种是你送就要,要得还高,可是特别负责,技艺又高,让人送得特踏实,这种人拿钱就觉得是应该的。”

  没有合理的途径,人人都会寻求不合理的方式以求达到个体平衡。在很多人眼里,医生们其实也是善良人,“只是他们的收入和劳动真的太不成正比了,所以随波逐流而已”。

发布: beley工作室 编辑: 尼扎尼薇 收藏(0 推荐(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