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诗性的呼唤/文 罗良伟
作者罗良伟 四川农业大学2014-12-27
原出处:《彝博通讯》 彝族人网
人,本应在这片充满诗意的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可是,这片土地已经千疮百孔、体无完肤,现代科技将我们带向何处去,无从得知。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我似乎更倾向于持一种谨慎的悲观态度,虽然不是本雅明式的绝望,但自二战以来的发展势态确是不容乐观。在极度发达的物质世界面前,精神不得不隐退到幕后,且科学技术越发达,弥漫在人类上空的火药味就越浓。或许我们的命运都被系在了电脑键盘上的一个按钮之上,盲目的乐观似乎有嫌肤浅。曾经以为生在这个时代多么幸运,却慢慢发现,我们这代人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在另处,我将它称作“一个没有出口的十字路口”。我们迷失了方向,看不见通往未来的路,也断了所有回去的路。站在这一路口,我不知道除了诗歌,我还能用什么表达我自己。将诗人从其理想国中除掉名的柏拉图也承认诗人是“神的代言人”,而瑞士心理分析学家荣格则认为诗人是“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可是,由于精神世界不得已的退隐,我们的时代也是也是诗歌缺位的时代。或许诗歌的盛世已经一去不复返,但我们却应该始终向往诗歌,因为我们的在本来就是诗性的在,诗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类精神食粮,是学术论文和学术专著永远也无法替代的。诗的真谛不在于说了多少话,或者说诗的珍贵正在于,你不能言说多少。
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诗歌界烦乱、裂变、转捩的事实有增无减,在一个各种思想林立,各种思想流派空前分野、零碎的时代,诗歌创作更加需要一种坚守阵地的勇气。对坚诗歌持创作的人而言,更需要一分执着、一分坚持和一分安静与思考。在这么一个浮华、急功近利、虚无缥缈的年代,有多少人人还能静下心来好好思考、阅读和写诗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文普及程度的提高,我国少数民族的中文水平得以迅速提升,用汉语创作的民族诗人数量大大增加。彝族作为西南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用汉语创作的诗人与诗歌作品呈快速增长之势,这个队伍包括在校的学生、老师以及在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工作人员等,他们有着不同的学历背景,处在不同的岗位上,但他们却都在不约而同地坚持着诗歌的创作。据不完全统计,自改革开放以来,用汉语创作的彝族诗人多达100余名,出版个人诗集200余部。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与这个诗歌缺位的时代成了明显的反差。于是,“彝族是个充满诗性的民族”之说法逐渐流行起来,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如果说“诗人事集体无意识的代言人”,那么,在彝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集体的智慧积淀、内化为这个民族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影响着这个民族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的模式,成为现代彝族诗人汉语诗歌创作的不竭源泉。
爱好诗歌、坚持诗歌创作的彝族人很多,诗歌爱好者和坚持诗歌创作的知识分子在知识分子中所占的比例,对比而言,坚持诗歌创作的彝族知识分子所占比例是相当高的。诗性的民族、民族的诗性,这是一种民族诗性的召唤,因为我们是一个诗性的民族。让我们继续用诗歌去告诉世界“我是彝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