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单位:贵州民族出版社
编号:
作者:毕节地区彝文翻译组 编
开本:开
页数:页
出版时间:2004年
装帧:简装
定价:简装
《西南彝志》(一至十二卷)
毕节地区民族宗教事务局 编
全套:共六本 十二卷
千百年来岁月沧桑,乌蒙山区一直是彝族人民世代生息繁衍之地,又是孕育发展彝族古代文明的摇篮。至今古老的彝族文字仍在流传,用彝文书写的金石碑刻,琳琅满目,文献典籍,卷帙浩繁。《西南彝志》就是众多彝文典籍中的一部,全书彝、汉文对译本共26卷,290个标题,彝文约计34万余字,是一部较全面地记载西南彝族历史的古籍。
《西南彝志》原名《哎哺啥额》(音译)。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清浊气)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产生哎哺(一种物质元素)。又由于哎哺自身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天地,产生万物。此观点也是整本书的核心理论。此书内容涉及广泛,但仍把全书彝名定为《哎哺啥额》,道理就在于此。哎哺是一种物质元素。由物质元素构成宇宙万物的宇宙观,较之上帝创造万物的观点,自有其科学性。这种观点即使称不上是朴素的唯物主义,也可以算是唯物主义的胚胎。
本书在叙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状况时,说先是人兽同居,后来人类发明了火,驱散了野兽,知道熟食。开初人类只知有母,不知有父,妇女给众人治病,率领众人进行生产活动。后来出现了私有制,出现了战争,出现了奴隶等等。这些叙述闪耀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火花,它客观地描述了人类由漫长的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的发展轨迹,是研究古代彝族社会发展变化极为可贵的彝文资料。
本书在叙述彝族先民民族的形成、发展、迁徙时,从哎生希慕遮,哺生希堵佐开始,延述了360代世系,到笃慕之世的洪水泛滥时期。笃慕是在洪水泛滥后由蜀入滇的,迁居在乌蒙山区腹地的东川(今云南省会泽县境)乐尼白。他的六房儿子分别发展成为武、乍、糯、恒、布、默六大氏族,即所谓“六祖”。他们以乌蒙山区为中心地带,向四方分别迁徙发展,成为遍布今滇东北、滇中、滇南、滇西、黔西北、黔西南、黔中、黔南、川西南、川南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彝族之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自发展创造了英雄的历史业绩。书中还记述了尼能、实勺、洗替、洗显、策帕、耿额等远古氏族的世系,以及武色吞、武古笃、武德布、武陀尼、武濮所、作洛举等的一些传说。他们可能是彝族和彝语支一些民族及部分汉民族的远祖。记载了他们各自的迁徙发展、盛衰兴替、民族风情等。可以说,祖国西南地区的山山水水,都曾经留下了彝族先民们的脚印;祖国西南地区的漫长历史,无不浸透着彝族先民世代洒下的血汗。本书汉名之所以定为《西南彝志》,道理就在于此。它不仅是研究彝族历史的宝贵资料,同时对研究西南地区其他一些民族,特别是彝语支的民族亦有参考价值。
此外,本书有不少章节内容,广泛涉及天文、历算、语言、文字、医药、冶炼、兵器制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畜牧、狩猎、农耕等各个方面,较全面地反映了彝族古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因此,《西南彝志》被称为彝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该书在学术研究领域具有特殊的价值。
《西南彝志》的编纂者,是黔西北古代罗甸、水西热卧土目(今黔西县境内)家的一位摩史,姓氏已无可考,人们习惯称他为“热卧摩史”。据说,他搜集了彝族历代的许多文史篇章,经过整理编纂成这部彝族历史文献。他完成此书的编纂时,年已75岁。具体成书年代不详,仅从书中记载的一些事情去推测,可能在清康熙三年(1664)吴三桂进犯水西之后,雍正七年(1729)改土归流之前。此书彝文原本,是贵州省大方县百纳区三元乡陈朝光家祖代收藏下来的,现在作为国家珍贵的民族历史文献,保存在北京民族文化宫。
《西南彝志》作为全国重点项目,经多位贵州省的知名编译者,整理翻译,多次修订,审稿,在受到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大力支持下,2004年得以顺利修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