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艺术学院石裕祖教授的新著《云南民族舞蹈史》,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的问世,将给云南民族舞蹈学学科建设带来新的突破。该书概括起来有以下特点:
1.在研究方法上的科学与系统
云南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这里世代相传的26个民族的民间传统舞蹈多达6718种套路 (跳法)。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传统舞蹈与云南神秘而深邃的诸多民族传统文化息息相通 ,长期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被中外学者誉为“活态民族舞蹈文化博物馆”、“人类非物质文化宝库”。它们是中华民族舞蹈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珍宝,也是世界民族舞蹈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
由于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产力等种种原因,云南的某些少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仍然分别处于原始社会、母系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本主义、新旧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各种社会形态。数以千计的云南各民族传统舞蹈 ,便孕育、脱胎与存活于这样一个立体交叉的、活态复合的特殊社会环境之中。另外,由于云南处在我国与东南亚、南亚次大陆相毗连的特殊地理位置,所以这里的舞蹈文化也受到中原文化、西域文化、东南亚文化、南亚文化乃至欧亚文化的影响。这种多元文化交汇的文化历史背景
与特殊的人文地理实际状况,导致云南各民族舞蹈具有博采众长、兼收并蓄,饱含多样性与多元并存、互融共生的艺术特质。
另一方面,由于种种原因,云南各民族舞蹈发展史的相关历史文献、文字资料却极其匮乏。古代文献资料中的零星记述极为简略,且大多语焉不详 ,甚至还大量充斥着封建社会对少数民族的歧视与偏见。这样,便给进行云南各民族舞蹈发展史的系统性学术考证研究带来极大的困难与障碍。
此外,云南各民族舞蹈始终与数千年沉积下来的旧石器文化、新石器文化、铜石并用文化、青铜文化、铜鼓文化、崖画文化、水稻文化、竹木文化、茶文化、马帮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音乐文化、宗教文化等众多领域保持着诸多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由此可见,对云南各民族舞蹈艺术史的研究,无论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为我们提供多学科、多元化的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民族舞蹈发展史作为民族舞蹈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将为云南民族舞蹈的发展、研究与创新,提供科学性、系统性、客观性的理论依据,对创立民族舞蹈学学科体系奠定坚实基础并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当代我们对民族舞蹈史的研究,应立足于国际、国内、各地区、各民族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学术视野,从而对云南26个民族原生态民族舞蹈形成的资源强势与云南特有的多民族文化艺术共生带进行全面、科学、完整地研究和论证,也才能科学地揭示各民族舞蹈在各个历史时期产生、演变、发展、消逝的真实客观轨迹、本质规律及云南民族舞蹈文化命脉的内核。
因此,本书大量采用了多学科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方法,运用与借鉴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科学、系统的方法论,以求不断提高云南民族舞蹈史的研究水准。同时,该书还力图通过对云南民族舞蹈史的基础理论研究,不断推进云南民族舞蹈学学科的应用理论研究和舞蹈艺术实践的整体发展水平。
2.在编写体例上的突破与创新
该书在研究编写体例之初,首先遇到的是如何对历史遗存下来的近万种散金碎玉般的云南各民族舞蹈形态、现象及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状态 ,予以较为科学的历史断代分期。由于舞蹈从本质上是一种以人的身体为载体的特殊艺术形式,其本身与生俱来就具有一种无法框定的易变性与非实体性特质。所以,即便是同一时期、同一地域、同一民族及同一种类的舞蹈,也会在其具体的形态、体貌、表现手法、艺术特征和风格特色等方面呈现出诸多的不同。甚至由于某民族的民间艺人个体及某部分群体的主客观因素和审美习俗,均会直接或间接地造成民族舞蹈的不稳定、 不确定性。透过扑朔迷离的舞蹈表象去揭示云南各民族舞蹈在各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及不同舞蹈种类的基本属性、历史时期定位及其文化属性 ,成为编写该书最大的特征。
一般而言,作为编写一门艺术专门史来说,毫无疑义必须依照传统文化通史关于历史断代分期的原则、规范及模式去进行定位。然而,如果完全遵循这些传统的方法、原则与模式去研究在云南各民族舞蹈发展史中所创造出的多元异流、一元多支、多层代并存或跨越时空的千姿百态的种种舞蹈艺术形态现象时,似乎便成为一种瞑瞑之中永远无法企及的奢望云南的近万种各民族舞蹈遗存、相关出土文物及其历史文本资料,在多元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具有一种特殊的文化属性。这种特殊的文化属性表现在:云南26个民族及其分布在若干地域、若干支系的社会形态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及历史发展阶段与中原地区的历史发展阶段、纪年方法难以对称、对位,甚至于严重错位。在这种情势下勉强照搬主流传统断代方法,势必不可避免地陷入“主流文化” 、大民族主义抑或新教条主义的窠臼,从而抹杀各民族舞蹈个性、文化属性以及最具历史意义的价值。
针对上述编写《云南民族舞蹈史》一书所面临的不可回避的种种难题,为了既要较为科学地把握历史的分期,又要从云南的特殊性出发来严肃、正确地对待其中的断代难题,在目前现有资料不太完整的基础上,该书大胆地、尝试性地采取了一种相对宽泛、折衷的断代定位方法:
第一,对那些历史文献及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已经确认的民族传统舞蹈,按传统的断代原则方法进行明确的断代定位。如对崖画舞蹈、青铜器舞蹈,《南诏奉圣乐舞》及《大成乐舞》等的阐述即是这样。
第二,依据少数民族舞蹈自身特殊的历史发展规律性,对其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不同舞蹈门类进行横向比较与相应定位。对那些在审美价值、文化属性、艺术元素、题材寓意和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舞蹈文化现象进行多元的、多视角的交叉联系考证定位。如对彝族、纳西族、普米族的“联袂踏歌” ;白族、彝族、汉族及布依族的《龙舞》、《狮舞》;哈尼族、景颇族、彝族的“丧葬习俗舞”;彝族、傣族、景颇族、白族、布依族和壮族的《器械舞》;彝族、白族、壮族、苗族的《铜鼓舞》彝族、哈尼族、壮族、怒族、普米族的宴享习俗《跳菜舞》等的阐述亦是如此。
第三,对那些有少许历史文献线索与舞姿形象依据的舞蹈,则通过与后世的舞蹈遗存进行多重比对郑重予以对位断代。如对傣族的《孔雀舞》、《佛教乐舞》、白族的《霸王鞭舞》等的阐述。
第四,那些对民族史学、民族学及人类学有重要参考价值,且有某些自然历史背景的舞蹈神话传说故事的舞蹈口传资料,则按其不同属性予以单列归类,不做任何推断,以此作为读者判读研究的参考。如彝族、拉祜族、白族的洪荒舞蹈神话传说;景颇族、佤族、基诺族的图腾舞蹈神话传说等。
第五,对那些确实长期在民族民间流传,而且确与该民族所属族系的文化艺术源流有较多联系,但历史发展阶段不清的传统习俗舞蹈,则借助于民族史、民族学及人类学的原则,予以逻辑推理,重点提及其艺术特征。如佤族《木鼓舞》;独龙族、佤族的《剽牛舞》; 哈尼族的《铓鼓舞》、《洗鬼舞》与《扇子舞》、《木雀舞》;白族《耳子格》;布依族、壮族《草人舞》等。
基于对上述各种情况的认识和理解,本书将云南民族舞蹈发展史的范围大致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及近现代四个历史阶段,予以分别设章分节。其上限为旧石器时代晚期,下限为1950年2月云南和平解放。
3.在治学理念上的求真与务实
该书在整个研究与编写过程中,石裕祖教授始终坚持不懈地采取边教学、边修改的原则,严格遵循求真务实的治学理念,倾已之能耐,力求在书稿中按照“叙而不作”、“当无者尽无,当有者尽有”的古训与原则行事。……“至果为通道与否,则存乎人之所见,余初不敢意必于其间焉。”即最终的评价还有待于“人之所见”及其实践的考验与证明。
石裕祖教授四十余年从事云南本土民族舞蹈艺术实践、史论研究及高校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并亲历了近20年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 》普查、收集、研究与编写的全过程,掌握和积累了可靠的第一手民族舞蹈素材、田野调查信息和基础数据等研究资料。同时,加之大量可资借鉴、参考和综合建国以来云南舞蹈界和相关学术界前辈与同行的众多研究成果,这就使《云南民族舞蹈史》的编写,具有其他省市区不可与之相比的文化资源优势、信息资源优势、地域环境优势、民族关系优势、基础研究优势、学术成果积累和发展前景优势。拥有这样一个坚实的素材资料基础和研究成果优势条件,从而使《云南民族舞蹈史》的编写具有了较好的客观条件与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曾金华,男,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副研究员。
相关链接:关于石裕祖
石裕祖,男,彝族,云南省舞蹈家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少数民族舞蹈理论研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云南卷.白族卷;彝族卷》常务副主编,副主编;“云南省文学艺术创作基金会”第二届舞蹈评委会委员;云南民族大学彝学会副会长;大理州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大理州舞蹈集成办公室主任;云南省高等院校高级职务职称主系列艺术学科评委;“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人调查命名领导组”舞蹈专家组专家。“云南省科学技术厅”《云南省科技专家信息系统》的科技专家。“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理论研讨会评审委会委员” 委员。云南民族学院教材评审委员会委员,挪威国王奖学金评委会委员;云南民族学院电化教育中心研究员。 现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理论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协会、日本艺术研究会等会会员。参与编撰出版了全国艺术科学“八五”跨“九五”重点科研项目——《白族民间舞蹈》;《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云南卷》(白族卷,彝族卷)。撰写的100余篇论文中有3篇入选国际学术研讨会议,有8篇论文全文分别入选“中国人大报刊杂志复印中心”与全国专题学术研讨会;50多篇刊载于全国和省级报刊杂志,并有2篇获省级二等奖。
延伸阅读:关于《云南民族舞蹈史》
云南民族舞蹈史
作 者:石裕祖 著
出 版 社:云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0-1
版 次:1
页 数:370
字 数:370000
印刷时间:2006-10-1
I S B N:9787811120714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
云南是一个可以从不同角度打量,而且常看常新的美丽神奇的地方,读罢石裕祖的新著《云南民族舞蹈史》,感动自己又从巫风舞影、祭礼习俗中重新认知了一篇云南。
《云南民族舞蹈史》是云南艺术学院发展和繁荣的“必要的基石”中的一处,也是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浩大工程中的一项。这么估价,还不仅仅是因为云南艺术学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果当中又多了一本文图并茂的专著,而且是因为这部专书的几个特点:1.这是一部填补云南艺术史研究空白的专书;2.内容丰富,史料繁多;3.云南源远流长、色彩缤纷的少数民族舞蹈浩如烟海。4.《云南民族舞蹈史》叙述客观,观察冷静;5.巫风舞影,祭礼习俗是《云南民族舞蹈史》思考云南舞蹈发生、发展和繁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平台,这样的认识是合乎云南历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特点的。
目录
总序
序一:巫风舞影祭礼习俗中的云南
序二:褒颂历史与人文千变画符的赞歌
绪论
第一章 史前舞蹈探索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旧石器晚期的原始乐舞细胞
第三节 新石器文化中孕育的原始艺术萌芽
第二章 崖画和陶器纹饰中的原始舞蹈
第一节 新石器晚期各民族先民创始的原始艺术
第二节 狩猎与采集劳作类舞蹈
第三节 崖画中的宗教祭祀乐舞
第四节 模拟卵生类动物的羽舞、蛀舞、蛇舞、猎鸟舞和飞鸟舞
第五节 自娱自乐类舞蹈
第三章 商至隋奴隶社会少数民族先民原始乐舞(公元前约16世纪-公元618年)
第一节 青铜器时代的民族乐舞
第二节 青铜器时代的宗教祭祀乐舞
第三节 原始宗教祭祀乐舞
第四节 楚文化与滇文化的交融
第五节 “西南夷”与昆明族诸种的乐舞
第六节 与周边外域文化交流的乐舞——掸国乐
第七节 最早的乐舞思想及乐舞理论争鸣
第四章 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的舞蹈
第一节 各民族洪荒时代的神话传说及乐舞
第二节 各民族图腾神话传说与民族民间舞蹈
第三节 部落战事神话传说及民族民间舞蹈
第四节 原始宗教神话传说及祭祀乐舞
第五节 其他神话传说中的相关乐舞
第五章 唐宋(南诏、大理国)时期舞蹈(公元618年-1279年)
第一节 宫廷礼仪乐舞
第二节 民族民间舞蹈
第三节 宗教祭祀乐舞
第四节 宫廷与民间流传的外域乐舞
第五节 乐舞机构及重要历史人物
第六章 元明时期的舞蹈(公元1255年-1644年)
第一节 官绅土司礼仪乐舞
……
第七章 清代少数民族舞蹈(公元1644年-1911年)
第八章 近现代云南民族舞蹈(公元1913年-1950年)
参考文献
附件一:云南民族民间舞蹈调查表
附件二:彩图目录
附件三:插图目录
附件四:彩图目录(英文)
附件五:插图目录(英文)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