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6月9日是全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上午八点半,在红河州蒙自市尼苏小镇大台子村委会隆重举办了蒙自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揭牌暨民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开发研讨会。
本人作为一名普通的大学生,受邀参加了此次活动,令人印象深刻,收获颇多。我突然发现原来蒙自当地的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文化深厚,只是之前一直被人忽略。我认为,本次活动对于当地彝族的剪纸刺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一、大台子村举办民族文化节日迎来宾朋满座盛况
当日清晨,倾盆大雨过后尼苏小镇清新宁静的空气被彝族大姐欢快的舞步和敲打的锣鼓声打破。在村委会门口,大姐们列队击鼓踏舞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嘉宾。与会的有来自蒙自市政府相关部门的领导和省州两级彝学会领导、专家学者,以及来自文山州砚山县、开远市碑格乡,蒙自市老寨乡、西北勒乡、雨过铺镇的彝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人代表和大台子村村民总共百余人。还有红河学院国际学院的来自斯里兰卡、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的十多名留学生。开远碑格小学、蒙自大台子小学的部分师生也参加了会议。
此外,还有来自远至文山,近至市县内十里八村的刺绣代表,她们才是今天舞台的主角。她们盛装打扮共赴这个舞台,前来道喜庆贺、展示女红、交流技艺、传承文化。她们之中有文山州砚山县白沙坡刺绣之乡合作社的杨树芬、杨树英、王建芬;开远市碑格乡彝族刺绣传承人杨丽芬、余美兰、余丽琼、付呢楼、王翠英;蒙自老寨乡彝族刺绣省级传承人何秀英母女俩;蒙自西北勒彝族刺绣传承人王翠英;还有来自蒙自坝区彝族的刺绣高手。她们展示了个人和集体作品、手艺技巧、传统剪纸艺术、手工绣法,以及传统和现代融合的新手艺。展示的作品鲜艳夺目,精彩纷呈,让人目不暇给。有些老人嘴里还哼着母亲传下来的刺绣小调,充满了传统之韵和生活的气息。
在开幕式阶段,现场气氛热闹。当与会人员入座完毕后,主持人陆锦花大姐以一种亲切、诙谐、接地气的主持方式介绍了与会的领导及嘉宾。之后是领导讲话,然后是专家代表发言。在专家代表的发言中,蒙自市彝学会老会长理云昌先生首先作了致辞发言,他指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应与旅游业高度结合起来,鼓励彝族村民们发扬创新精神,提高民族工艺的科技含量。接着,原蒙自县老县长李增耀先生发言,他鼓励和支持彝族村民、彝族传统工艺传承人发掘本民族文化元素,并将传统和现代时尚嫁接融合。然后,红河州彝学会会长松万明发言,对彝族剪纸刺绣传统艺术的传承发展寄予了期望。云南省彝学会副会长、云南民族大学教授白兴发老师作了发言,他首先代表省彝学会表示祝贺,希望在新时代中,彝族同胞传承好传统文化,搞好文化产业,绣出小康生活,宣传彝族文化。
开幕式结束后,领导和专家们一起为蒙自彝族剪纸刺绣文化传承基地举行揭牌仪式。
二、彝族同胞精彩的才艺展示和歌舞演出
揭牌仪式结束后,进入了剪纸刺绣文化展演及彝族歌舞表演阶段。云南民艺传播有限公司为我们准备了一场民族文化歌舞盛宴。舞台上演员们载歌载舞激情表演,前面的大妈大姐们飞针走线展现原生态手艺绝活。这种将剪纸刺绣文化融入歌舞节目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展示的歌舞节目有:舞蹈《奔腾红河》、技艺展示《绣花调》、舞蹈《花鞭舞》、独唱《长桥海之恋》。
此间还有蒙自有名的洞经乐的演出,表演的是具有本土特色的彝汉合璧的传统洞经。在表演前,笔者发现老人们手里拿着貌似经书的乐谱,凑上前一问才得知这是当地名乐洞经乐,他们正在排练。彝人、彝装、彝音演奏洞经,体现了历史上蒙自地区彝汉文化的交流交融。据大姐们介绍,蒙自坝区彝族在传统的祭龙、火把节等年节中都会举行洞经乐表演,每年都会参加蒙自市举办的洞经乐文艺展演比赛。在乐谱书上有《美人图》、《赏花宫》等经腔谱。表演时,男性演员12人列坐在前排抚弄乐器,女性演员13人在后排唱和,乐曲古朴悠扬动听,余音绕梁。
活动期间还开放了传承基地展览厅,里面收集了各种剪纸、刺绣、服饰、银饰等作品。精彩的节目表演结束后,全体演员还和嘉宾代表进行了合影。现场其乐融融,才艺展示和歌舞演出顺利结束。
三、齐聚一堂共同研讨彝族服饰文化
彝族服饰文化传承与开发研讨会由蒙自市彝学会副会长陆锦花女士主持。专家学者们逐一进行了发言。
红河州民族研究所副所长师有福教授发言指出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性的地位和作用巨大,如彝文古籍中记载,彝文的发明和传播中有女性参与。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彝族女性需要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为一体,传承好刺绣文化、服饰文化,继续发挥好半边天的重要作用。
红河学院彝学研究中心的李金发老师,发言指出蒙自彝族历史悠久,在历史上彝族文化对地方社会曾产生一定的影响力,地位重要。如直至清代末期,史料中还记载有蒙自坝子的汉族和城里的士绅,模仿和接纳了蒙自彝族的生菜凉拌饮食风味,还学习彝语以便和彝族民众打交道。此外,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生还有在蒙自和当地彝族一起过火把节的记录。但是,在当前的发展中,蒙自彝族的文化衰落、失传现象严重,民族文化自信心不足,没有讲好自己的故事,在“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全球化、信息化时代里,面临问题、困境和机遇。希望蒙自彝族上中下各层互动,保护和传承好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希望长桥海、大屯海边的彝族民众,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蒙自市文化馆的李丽芬老师,她把蒙自彝族的刺绣服饰和石屏尼苏支系花腰人的刺绣及服饰作了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手艺、技巧,提出了传承和发展的相关思路。著名银匠龙全武,讲述了自身十多年的银匠生涯,他走遍了云南各民族地区,他总结和比较了彝族银饰文化和其他兄弟民族银饰文化的异同,指出“彝银”曾在历史上比较著名和有特色,导致古代彝族重视白银甚于黄金,更有无银不成礼仪的传统。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传承出现问题,当前“彝银”文化已经基本消失。
红河州彝学会会长松万明发言指出,红河州的彝族刺绣和服饰,非常富有特色,内涵丰富,但是在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和其他兄弟民族相比,在传承、创新和发展方面滞后,需要迎头赶上。蒙自市委宣传部部长张瑞华指出,蒙自彝族历史悠久,文化多样,内涵丰富,地方党委政府支持保护、传承和发展彝族传统优秀文化,在刺绣和服饰文化的传承创新中,需要记住“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
白兴发老师作了发言指出,在当前党和政府各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各地都在努力传承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这当中,有搞得好的,也有搞得一般的。希望蒙自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多走出去交流,取长补短,大跨步发展。
最后,蒙自市彝学学会老领导李增耀、理云昌两位先生,回忆了蒙自彝族刺绣和服饰文化的变迁,指出自从改革开放以来,蒙自彝族文化消亡加速,保护和传承滞后。在当前彝族地区的全面发展中,经济和物质文化发展了,但是传统文化没有跟上。希望地方政府支持、学者指导、民众参与,平衡好传承和开发的关系,共同来保护和传承好蒙自彝族文化。李增耀老县长作了自己的建议和发言。李老围绕“民族文化产业”、“民族服饰市场”、“民族文化元素”、“赛装”等几个关键、核心词汇作了讲解。他首先肯定了云南民艺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重视民族文化产业和市场、敢为人先的精神。他用了“点缀”和“嫁接”两个词汇来形容民族服饰文化的多元特点。彝族的刺绣图案、首饰做工精美,很引人注目,可将民族元素和现代时尚元素结合,开拓商机,另外需要搭建展演、传承、宣传的舞台,如举办彝族赛装节等就是一种比较好的展示民族服饰的方式。
专家学者们作了见仁见智的发言,深入研讨,献言献策,精彩发言赢得了一阵阵掌声。这为当地彝族同胞谋发展走致富路,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具有深刻的意义。同时,能参加本次活动对笔者而言也意义重大。真正的传统文化在民间,我们大学生必须走出象牙塔,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体验文化,认识社会。
四、彝家人歌唱小康生活
活动开始前,嘉宾们纷纷在主题墙上亲笔签名,有用汉字签名的,也有用彝文签名的,彝汉两种文字同时展示,交相辉映,体现出了民族团结进步的意义。增加了民族文化的浓厚色彩。如有一位学者还用滇南古彝文写下了一句彝族格言:
“阿普笃慕的后裔,天下彝人是一家。”
在聚餐时,大台子的村民们热情欢迎来宾们到尼苏小镇尼苏彝鲜风味园就餐。就餐时,当地彝族老乡们唱起了敬酒歌,表达感情和友谊。一首首彝歌,不断地将气氛推向一阵阵高潮。陆锦花大姐对外国留学生们解释歌词含义,她说道:“虽然语言不相通,但音乐是相通的,祝友谊天长地久”。还鼓励外国留学生们唱本国歌曲与大家分享,增加了宴会喜庆热闹的气氛。
同行的“莱国索”滇南彝文化微信公众号新闻小编柳贤在其新闻稿中写道:彝族剪纸、刺绣工艺是一种既具有艺术性也具实用性的民族文化,其作为民族传统手工业的继承和发展,在蒙自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一颗瑰宝,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了蒙自彝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和人文习俗。因此,年轻一代人应该诚心接受老人的这份馈赠,认真守护好本民族文化花园中的剪纸刺绣技艺。
本次活动的举办给尼苏小镇大台子村里的老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餐毕后,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当地老人们掉泪抽泣,他们说:没有想到寨子里的彝族文化还这么受尊敬,这么受值钱,太让人感动了。但它们正在迅速失传和消亡,后继无人,又让人悲伤。老人们为彝族文化淌眼泪,这深深地触动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