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4日讯(叶明超) 11月3日,为进一步总结交流我省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展演活动的经验,促进群众文化创作,四川省文化厅在四川文化馆召开了专项总结工作会。在会上,参演作品入围的绵阳、巴中、凉山州文化馆和演员代表交流了创作经验。四川文化厅副厅长向华全发表讲话表示,省文化厅将进一步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环境,促进四川各级文化馆发挥带头作用、树立标杆,进一步促进群众文化创作,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凉山州的舞蹈《我的弦》(图片由省文化厅提供)
群星奖84件作品进入决赛,四川入围三个节目
据了解,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展演活动共有来自全国的5000多件作品参赛,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四大类。经过初选和复赛后,全国共有84件作品进入决赛,经过评审后,20件作品脱颖而出。
本届群星奖,四川省共选送了42个作品参加初选,凉山州的舞蹈《我的弦》、绵阳市的话剧《石榴树下》、巴中市的曲艺节目清音《竹颂》分别入围了群星奖的舞蹈、戏剧、曲艺三个门类决赛,其中《我的弦》荣获群星大奖。此外由平昌县文化馆选送的《翻山铰子》代表四川参加了本次优秀作品展演活动和惠民演出活动。
《我的弦》荣获文化部最高奖项群星奖(图片由省文化厅提供)
地域文化特征突出,紧扣时代脉搏传播正能量
四川入围、获奖的四个优秀节目,都有共同的特点:大部分参赛作品都是在本地进行了多轮展演和巡演,经受过群众的检阅,才登上了群星奖的舞台。
由州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州文化馆、会理县文化馆共同创作展演的舞蹈作品《我的弦》,就曾在凉山州十多个县的惠民演出中巡演多次。
该作品由凉山州文化馆副馆长陈草编创,陶勇编曲。编创陈草说:“《我的弦》历时三年,从一部情绪化舞蹈,通过新的创作手法成为了一部更具意义的作品,舞蹈取材于凉山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乐器中的月琴,用月琴来讲述了一个彝族老阿妈传承文化的故事,同时也表现了彝族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我的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非遗传承,以优美舞蹈和音乐传递了彝族姑娘的精神风貌,赢得了评委和观众的好评。同时,《我的弦》也是本届5个获奖作品中唯一一个入选参加本月在西安市易俗大剧院举行的“第十七届群星奖颁奖仪式及历届群星奖获奖精品展演”的节目。
话剧《石榴树下》也曾在绵阳演出过十多场。该话剧以“石榴”这个意象表现中国养老问题,讲述了年轻人与老年人相互帮助的感人故事。巴中市的《竹颂》(清音)和《翻山铰子》也是地域文化突出,反应了老百姓的生活状态。
这些优秀节目,通过一次次的演出,在演出中寻找灵感,在演出过程中寻求突破,从而涌出了一部部紧扣时代脉搏,群众文艺特色突出,地域特色鲜明,具有浓郁生活气息的艺术作品。
《我的弦》主创团队(图片由省文化厅提供)
扩大参演作品影响力,促进群众文化创作
四川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向华全,四川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处长王成平、文化厅公共文化处副处长蒲渝成,四川省文化馆馆长赵红川,四川省文化馆党总支书记、副馆长吕骑铧等领导和来自绵阳市、巴中市、凉山州文广新局,以及基层文化馆群文工作者30余名代表参加了本次总结会。
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向华全在总结会上表示,我省参加群星奖的每个节目都富有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都是可以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这和我省基层群众文艺创作者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创作出深刻表现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的精品力作分不开。
在本次总结会上,来自绵阳、巴中、凉山州的文化基层人员向省文化厅提出建议,希望省文化厅可以促进完善群众文化创作的人才培养机制,保证我省的艺术创作人才源源不断的涌现。四川省文化厅副厅长向华全表示,省文化厅将研究开设一个群众文化创作补助基金,为创作人才解决后顾之忧,营造更好的创作和演出环境。
总结会参会人员合影(王凤瑛摄影)
总结会达成了三点共识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群星奖”的社会影响力,充分发挥“群星奖”在群众文艺创作和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的导向性、示范性、带动性和持续作用,让“群星奖”获奖作品更多好地惠及基层群众,推动我省群众文艺创作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带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各地要以本次群星奖为契机,积极统筹构建全省优秀群众文化产品的生产创作平台,要整合文化系统的专家资源,制定全省公共文化产品创作规划,对创作题材、总体目标、实施步骤、具体措施和工作方法进行的细化和部署,使全省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做到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希望各地要以本次群星奖为起点,建立健全群众优秀文艺作品创作机制、选拔机制、生产机制、奖励机制实施细则,保障创作、选拔、生产、奖励工作合理有序运行,促进艺术生产力提升,加大对原创性群文作品、现实题材群文作品创作生产的扶持力度,鼓励创作高水准、富有现代感、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原创作品;同时,要不断完善群文创作的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发挥文化馆(站)的龙头作用,加强对群文人才的培训和辅导,大力扶持各类群众文艺创作群体,形成健全的群文创作网络,保证群文创作人才源源不断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