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砥砺 天籁再现——李怀秀、李怀福姐弟推出首张非遗传承音乐专辑《海菜腔》
作者 beley工作室 2014-12-27
原出处:彝族人网
  2014年12月26日下午,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金奖获得者、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花腰歌舞、海菜腔传人李怀秀、李怀福姐弟历经十年精心打磨的首张音乐专辑《海菜腔》首发式在昆明艺术职业学院演播厅举行。再现有“中国彝族音乐活化石”之称的“滇南四大腔”独特魅力。首发式现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习所特聘教师阿家文、后宝云、施万恒、张金生、普美芳,云南丽江纳西族音乐传承人和金花,我省少数民族代表性歌手高洪章、格桑顿珠等到场祝贺演出。
 
 
  据悉,“滇南四大腔”包括他们在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获得原生态唱法金奖的“海菜腔”和在民间广为传唱的“山悠腔”、“四腔”和“五山腔”,是世界只有中国有,中国只有云南红河有的滇南彝族传统唱腔。在全球化浪潮的席卷下,民间非遗文化传承和保护举步维艰,“滇南四大腔”也面临着消逝的危险。作为中国原生态音乐传承人的代表,李怀秀和李怀福姐弟主动承担起云南民间歌舞传承培训的重任,开创了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培养了几百名学生。从2006年的青歌赛获奖到2013年,他们用了近十年的时间,与云南著名音乐人万里等一起,打造极具音乐传承价值的新音乐专辑——《海菜腔》。作为云南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红河彝族民间原生态歌曲,将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向世人展现它的独特魅力。
 
 
  当天同期举办了李怀秀、李怀福姐弟领衔的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三周年庆典。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席、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段永兴说,“海菜腔”是闻名中外的彝族民歌精品,被誉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李怀秀、李怀福是云南优秀民族文化传承中里程碑式的人物,因为他们开创了中国声乐界一种崭新的唱法——原生态唱法,并将这种唱法推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
 
 
  据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学员实行由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首创的“三免一补一发”方式(即免除学员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并每月给学员补助一定的生活津贴,学员在学院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课程,完成学业后给颁发学院的毕业证书。活动当日,成立了三周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的师生们进行了传习内容汇报展演,竹笛、葫芦丝、树叶、巴乌、口弦、笛篥吐、三弦等彝族、傣族、纳西族、怒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民间乐器,品种繁多、形态各异,且特色鲜明,通过乐器抒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情感,在四季流转中感悟人生;彝族民间艺人罗凤学等人传承表演的《天地祭鼓》《花腰祈福鼓》《铓鼓》《太阳鼓》《栽秧神鼓》等鼓舞沟通天地人神,鼓的灵魂、鼓的精神在云南大地上生生不息;《打歌》《甩发舞》等云南民族特色歌舞精彩纷呈,意蕴丰厚地传达出四季变迁中的美丽云南。
 
 
  2006年,一声拖腔震撼全场 李怀秀、李怀福姐弟青歌赛大放异彩
 
  2006年,中央电视台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上,李怀秀一声高亢嘹亮的拖腔,震撼了评委和观众。让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再一次感受了《海菜腔》的独特魅力。演出结束,他们纷纷聚集在演出后台,久久不愿散去,想看一看是什么样的人,能够发出如此高亢而动人的声音。
 
  从2006年中央电视台青歌赛上一鸣惊人开始,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作为中国原生态民间音乐的代表,曾多次出访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捷克、芬兰、挪威、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瑞士、瑞典、荷兰、德国、智利等三十多个国家做文化交流演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独特的音乐历程 “我们歌唱自己的家乡土地之间的关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怀秀不止一次回忆起自己独特的音乐历程。李怀秀忘不了自己的家乡云南红河石屏,孩童时的她爬山砍柴、下田割稻、担水挑粪。那里的人们都说彝族的孩子会发声时就会唱歌、会走路时就会跳舞。
 
  在那里,村民们每天干着沉重的农活,却放声唱着欢乐的歌。从村寨“公房”学唱、到外村男女“逗歌”,总少不了喜欢唱歌的她的身影。
 
  后来当小伙伴们迷恋上城里人流行的街舞和卡拉OK时尚歌曲时,李怀秀田间地头载歌载舞的仍然是彝族祖先世代相传的海菜腔和烟盒舞。她的同乡启蒙老师后宝云、施万恒、阿家文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对这个16岁小女娃就像亲闺女一样那个呵护疼爱呀,都化作了不厌其烦的真情传授。1993年我国著名音乐家田丰来到云南,为抢救挖掘传承而自费办起了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大年初三,镇文化站张金生站长领着身穿补丁衣裤的李怀秀来到田丰面前,她被幸运选中。
 
  村子里的老艺人都年事已高,能唱完整一套45分钟左右“海菜腔”的歌手非常少了,年轻后生极少有人会唱;而彝族著名的“烟盒舞”更是没孩子愿意学跳,你们这些学员不能让这些民族精华绝迹,传承彝族文化任重道远。
 
  从此,李怀秀如痴如醉地苦学苦练彝族绝唱“海菜腔”。此后还掌握了山药腔、四腔、五山腔等滇南四大腔,并掌握了石屏彝族民间烟盒舞等数十种跳法。乐理对传习馆的孩子们来说很弱,因为他们上课的时候没有简谱、五线谱,还是靠老艺人口传心授,掌握要领很不易。但是六七年间,这个能歌善舞的女孩不但成绩优异成了“三好生”,还学习了纳西族、哈尼族、藏族、佤族、怒族等许多少数民族的歌舞。当外面老板用3000至5000元月薪来挖墙脚,许多学员悄悄离开的时候,李怀秀成为最后坚持的5人之一。
 
  彝族特色歌舞不能在我们这一层断代——当田丰老师身患重病住院治疗期间,传习馆年龄最小的李怀秀竟然在经济极端窘困的条件下,依靠云南玉溪水松纸厂的全力支持面向全省招了20名新生。弟弟李怀福就是她的第一批学员。
 
  在她的影响下,当地的民间音乐和舞蹈重新火了起来。李怀秀、李怀福每次回石屏老家时都欣喜地发现,学山歌和舞蹈的孩子多了,当地小学甚至把本地的“烟盒舞”编成一套特色“广播操”,县里学校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专门学习云南山歌,学本地民歌和乐器不再被看成是一种过时的落后没有价值的东西。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田丰音像公司后来为怀秀的歌舞制作发行了数万张演艺光碟。再后来,怀秀参加“中华民歌大赛”获得了“最佳歌手奖”;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获对唱组金奖;2003年被云南省命名为优秀民间艺人,2007年并被评为国家一级歌唱演员。
 
  十多年转瞬即逝,他们不忘自己的成长之路,也默默地为云南民间歌舞传承做着力所能及的传承工作。“我们歌唱自己的家乡,歌唱我们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回望来路,李怀秀充满感情地说。
 
  开办传习所、出版新专辑……“我们一直在努力……”
 
  梦想选择有准备的人。2011年,李怀秀、李怀福姐弟获得了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院长段永兴的支持,开办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以全免学费、吃住外加补贴的方式,在云南开始了艰辛的非遗歌舞传承之路。截止目前,已经培养了上百名学员,他们所学习、传承的《花腰歌舞》《打歌》《海菜腔》《花腰舞龙》等节目,不断登上舞台,获取各种奖项……看到这些,李怀秀欣慰地说,“我们一直在努力……”
 
  他们的努力,还包括永不间断地收集、整理、录制自己的首张音乐专辑。即将面世的《海菜腔》,除收录“滇南四大腔”《四腔——跟着阿哥的四弦走》《海菜腔——金鸟银鸟飞起来》《山悠腔——哥唱曲子妹来学》《五山腔——阿哥阿妹来相会》外,还收入了《心肝妹》《老人家》《想吃妹的烟》等充满云南民间智慧的诙谐幽默的歌曲。
 
  诚如田青教授在为该专辑所写的序言,在汉字中,音乐的“乐”与快乐的“乐”是一个字,音乐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不是“位置”、不是“气息”、不是“技巧”,而是用真情感动听众,要唱者乐、闻者乐。云南著名音乐人万里担纲制作了李怀秀、李怀福新专辑所有歌曲,这位始终为云南音乐鼓与呼的音乐人,花了他专辑制作史上的最长时间、最多精力,反复修改,数易其稿,终得以出手。
 
  带着14首来自山林和田间的歌曲,李怀秀和李怀福再次上路,将生命交给了歌唱,交给了土地。“我们新专辑里的歌,都是献给美丽云南的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李怀秀和李怀福寄望这张新专辑,打开全新的艺术空间。
 
【附:李怀秀、李怀福简介】
 
  李怀秀,彝族,、出生于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麻栗树村,红河州歌舞团优秀青年演员、国家一级演员、云南省第十届政协委员、被授予“云南省青年表演艺术家”称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现任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所长。
 
  李怀福,彝族,出生于红河州石屏县龙朋镇巴窝麻栗树村,红河州歌舞团优秀青年演员、国家二级演员、被授予“云南省优秀青年演员”称号、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现任昆明艺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副所长。
 
  李怀秀、李怀福姐弟俩从小喜欢唱歌跳舞及民族乐器,多年来演唱并掌握了云南彝族滇南四大腔的唱法,也掌握了石屏彝族民间烟盒舞的数十套跳法、花腰彝支系的数十套歌舞,还掌握了哈尼族、纳西族、佤族、怒族、傣族、藏族等民族的部分歌舞。
 
  2006年5月,参加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荣获“原生态唱法金奖”。
 
  2004年1月,参加中央电视台“西部民歌电视大赛”获对唱组金奖;
 
  2004年8月,参加第二届中国南北民歌擂台赛荣获“歌王”称号。
 
  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艺术人生”、“小崔说事”、“魅力12”、“激情广场”、 “欢乐中国行”、“正大综艺”、“与你相约”、“实话实说”、“民歌中国”、“新闻调查”、“开心辞典”、“新视听”等多个栏目的节目录制,多次出访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捷克、芬兰、挪威、日本、韩国、越南、缅甸、泰国、新加坡、瑞士、瑞典、荷兰、德国、智利等二十多个国家做文化交流演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和好评。
oXV彝族人网(彝人网)- 彝族文化网络博物馆
发布: 阿着地 编辑: 措扎慕 返回顶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