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昭觉的毛纺织及擀制技艺展演引起了各媒体的高度关注并争相报道。
这是四川省电视台“麻辣烫”栏目在报道昭觉的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我们以原生态的服饰、民间擀制、民间乐器等表演,征服了国际物质文化遗产节组委会、成都市民和外地游客,老外也对我们的表演充满好奇,表演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专家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整台表演的亮点和广大观众竞相议论的热点和焦点,众多的记者、观众纷纷要求合影留念。”昭觉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李峰回忆起去年中国成都首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情景时仍然兴奋不已。
去年的5月23日,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公园在成都市金牛区正式开园,国内外70多家参展团队入驻,1000余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此公开展示。昭觉县应中国成都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组委会的邀请,由县政府副县长王明生和李峰局长带队,组成40人的服饰、民间艺术表演队,参加了这次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活态表演。
此次展馆分国际馆、国家馆、全国各省区市展区、四川展区、成都分展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专题展区等几大展区。昭觉在布展上以静态与动态展示相结合,强调原生态、民间性。在展区,来自昭觉彝族服饰表演队的表演和高超的毛纺织技艺,引起了轰动。
省电视台的年轻女记者对彝族“瓦拉”的制作很感兴趣,津津有味地看着彝族妇女精湛熟练的制作工艺。
“我也来试一试。”看了一会儿,女记者很想亲手参与制作。果真,女记者一招一式地学起来,捻线、搓线、回线,然后织毛布、缝制,学了半个多小时,女记者已是脸上绯红。“唉,汗都累出来了,还是没有学会,看样子,一时半会是学不会的。彝族妇女确实手巧,我还要多训练才行。”
姑娘们的表演、姑娘们的山歌,不仅吸引了众多的观众,也引来了媒体的关注,《四川日报》、《华西都市报》、《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四川、成都、成都金牛区电视台等数百家媒体记者驻足昭觉展区,争相报道。
“这个擦尔瓦的制作很复杂,从剪羊毛到制成穿的擦尔瓦,要好多道工序。首先是……”四川电视台“麻辣烫”节目主持人披着雪白的擦尔瓦,一板一眼地介绍着它的制作工艺,就像是一个专家,引得人们笑声不断,活跃了气氛,也让观众加深了对彝族服饰文化的了解。
12名从昭觉走出去的知青,对彝族妇女的服饰情有独钟。“来,我们和这些漂亮的彝族姑娘合个影吧!”知青们七嘴八舌的说。一些人还穿上鲜艳夺目的彝族服饰与表演队的年轻女性合影。“过去在昭觉也见过彝族服饰,但没有合影留念,也没有穿过彝族服饰,今天终于如愿啦!”
“我所知道的有文化部正、副部长,部长助理,四川省副省长,以及十多名非物质遗产章程起草人――老外来看过我们的展区,老外认为我们的项目保存很完整,原汁原味明显,应该加以保护。”
国家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参观了凉山展区后,深有感触地说:“凉山的非物质宣传工作做得别具匠心,有声有色。”
“当时,由于原生态表演的极大成功,‘国际非遗节’执委会愿意出资把凉山展馆的活态展演延续到去年的12月,昭觉的服饰等活态表演也一样延续。”
据悉,昭觉彝族毛纺织及民间毛纺织擀制技术已成功列入国务院公布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昭觉的“申遗”实现了历史性突破。